晶报特别报道 | 深圳职教凭啥这么火? 在黄炎培职教理念里寻找答案

白念平
10-15 10:19
摘要

晶报特别报道 | 深圳职教凭啥这么火? 在黄炎培职教理念里寻找答案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中华职教社也迎来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关键位置,职业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并非“兜底”选择,而是为青年铺就通往成功的另一条通途。

晶报特别推出“职教圳当时”系列深度报道,以“统战动能”为内核驱动,围绕“薪火”“聚力”“匠心”“共富”“纽带”“磁场”“领航”七大主题词展开,对应深圳中华职教社四十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维度——思想引领、资源整合、技艺传承、民生改善、湾区协同、青年培育与改革创新,呈现深圳职教的多元面貌与深层力量。期待通过这些故事,重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见证深圳职教的独特价值与广阔未来。

“先进的技术可以大规模引进,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不能靠引进,只能靠自己培养。”近日,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智库专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创校校长俞仲文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

40年前,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一群职业教育工作者在经济特区深圳,悄然擎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接过由中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精神火炬,在南海之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成立了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张闻天、华罗庚、顾准、秦怡均曾就读于中华职业学校。(图源:“中华职业教育社”公众号)

从此以后,深圳中华职教社不但成为了团结鹏城、连接港澳台以及海外职业教育界的桥梁纽带,还成为了深圳职教改革的排头兵,点燃了本地产教融合的星星之火。

思想之源:黄炎培职教理念里的统战基因

1985年11月,经中央统战部同意,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深圳正式成立办事处,受中华职教社总社和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的双重领导。198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办事处改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分社。1992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分社更名为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深圳中华职教社成立伊始,即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开发特区职业教育,利用职教社在海内外和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发挥深圳特区窗口作用,对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华人中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有关人士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这一切,皆源于百年前的一场“教育救国”行动。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学生在实习。(图源: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黄炎培开创性地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针对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死读书不用手,劳动者死用手不读书”的割裂,黄炎培提出了“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业教育理念。而且黄炎培认为,没有职业道德的职业教育没有任何意义,还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强的责任心;至于“乐群”,就是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

1941年3月,中华职教社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12月,又与迁川工厂联合会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历史中,逐渐成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教育团体。

1949年7月,在从上海回北京的火车上,黄炎培完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认为职业教育是“今后增加生产繁荣经济的国策实施时所必要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将中华职教社“化私为公”的新方向。当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将文稿全文发表。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统战基因愈加凸显,而中华职教社的统战性、教育性和民间性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创新实践:黄炎培职教理念的深圳实践

2017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职业教育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为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深圳中华职教社坚持“统战性”根本属性,突出“教育性”鲜明特色,发挥“民间性”独特优势,形成联结政府、院校和企业的三维纽带。用深圳中华职教社主任吴以环的话来说,就是“主动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团结引领上下功夫,广泛团结联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画好职业教育‘最大同心圆’”。

深圳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董事长林良浩告诉记者,深圳中华职教社早期的规模和社员数量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一早就与港澳台等20多个职业教育团体、职业学校及一批职教界代表人士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

1995年,借着“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东风,林良浩在深圳开办了自己的第一所民办小学。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界人士,林良浩坦言,深圳职业教育的量其实并不算大,但有其厉害之处,“就是创造性地打造了‘精英式’的高职培训,创立了两所遥遥领先的职业大学,一所是前两年升本的深职大(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另外一所是今年刚刚升本的深信大(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在俞仲文看来,就是在继承黄炎培“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理念上,“重新诠释了中国另外一种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俞仲文表示,深职大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不寻常的办学之路。“我们培养的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我们培养的是灰领,就是那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者是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在执掌深职大期间,俞仲文一直强调“教授手上要有油”。“既能在办公室里搞设计,又能下到车间挽起袖子开车床、干技术活”,这就是他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要求:“具有强烈的行业气质”。“我们当时就提出在校内要建立工业中心和工业素质训导中心,完全按照真实的产业形态来执行,让学生8小时挂着工牌,体验企业的8小时工作制,这在国内都是首创。也正是这个工业素质训导中心,让我们的学生真刀真枪地体验了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过程。”

根据最新数据,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3-2024学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中,深圳师生表现抢眼,共揽获409个奖项,包括高职组241项、中职组168项,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获高职组一等奖88项。

时代使命:黄炎培职教理念的接力传承

史料记载,1918年9月8日,中华职业学校在上海正式开学。当时,黄炎培在校内积极实践他的教育理想,不但亲自授课,还建立实习工场、商业实践基地,推行“半工半读”的社会化办学理念。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中华职业学校不直接颁发毕业证,待到学生工作半年至一年,得到雇主企业的认可后,才能凭借工作成绩单和企业认可证明获得毕业证。

100多年前,黄炎培先生在提出“社会化办学”“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职业教育理念时,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流水线;而他在倡导“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思想时,大概也无法想象今天的智能制造车间需要怎样的团队协作。“但是,他百年前提出的这些职业教育思想,我觉得到今天仍然不过时,对我们依然是非常好的指引。”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周俊毅说。

周俊毅还有一个身份是深圳市宝安区树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校长。过去近30年,他一直在深圳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办各种技能培训班”。他表示,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让他明白职业教育不但要在课堂中学、在书本中学,还要走进企业,走向岗位,紧密联系实际,去探讨各种新的培养模式。“像我们学校平时开展的订单式培训,就是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做到职业培训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招生即招工’‘上学即上岗’。”

“我们学校提出,要在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给予他帮助。不但要把学生领进门,帮他们拿到上岗证,而且还要不断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帮助他们提升技能,从初级技工到中级技工再到高级技工,甚至动员他们去向技师、高级技师的目标努力。让他们能够在职业技能岗位上发出更多的光、更多的热,不断努力,走上人生的更高点。”周俊毅表示,“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通过其技能来实现人生更高的价值。”

晶报记者 白念平

(作者:白念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