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网讯】
一针一线,绣的是千年彝家儿女的山河记忆与日月情怀;一图一案,织的是新时代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锦绣蓝图。2025年10月13日,当“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盛大启幕,并与第三届楚雄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绽放光彩时,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片文化热土。同日下午,云南省文化产业推介座谈会召开,百余位文化领域的智者、行者与掌舵者汇聚一堂,共同为云南文化产业的未来,特别是正焕发夺目光彩的楚雄彝绣产业,把脉问诊,擘画新章。

座谈会:集智聚力,共谋“出圈出海”新路径
这场高规格的座谈会,主题鲜明——“非遗创新创造,文化出圈出海”。它如同一座思想的熔炉,汇聚了来自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的热量与光芒。十二位受邀嘉宾的发言,紧扣时代脉搏,从不同维度切入,探讨着同一个核心议题:如何让深植于泥土的民族瑰宝,成长为枝繁叶茂的世界语言。
如何发挥云南得天独厚的优势,助力非遗走向世界?如何推动楚雄彝绣跨越地理与文化边界,实现有效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又如何借助“媒体+智库”的双轮驱动,为彝绣等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会场之内,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既有高瞻远瞩的理论构建,也有立足本土的实践经验分享,更有纵横捭阖的学术视野拓展。这不仅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次力量的凝聚,一次方向的校准,为楚雄彝绣乃至云南文化产业的“出山出海”注入了强劲的智力引擎。

时代回响: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一项源于民间的“小小”手工技艺,为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期望,吸引如此广泛的关注?答案早已写在国家发展的宏伟叙事中。对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深邃的洞察指出,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力量之中,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这番论述,精准揭示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产业,恰恰是这种文化软实力最生动的体现,它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领域。而楚雄彝绣产业的蓬勃兴起,正是这一时代命题下最鲜活、最成功的实践注脚。

楚雄实践:指尖技艺蝶变“指尖经济”
楚雄,这片位于滇中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彝族刺绣更是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楚雄州开启了一场以产业化赋能文化传承的深刻变革。他们坚持“从文化中发掘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传承”的路径,成立专门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组建文化发展集团进行市场化运营。一套被概括为“彝绣系列”的创新组合拳接连打出——“彝绣贷”破解资金难题,“彝绣保”提供风险保障,“彝绣邮”打通物流渠道,“彝绣标”树立品牌形象……共计11项精准举措,如同11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撑起了彝绣产业发展的宏伟大厦。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楚雄州实施了全国首个“彝绣手工刺绣团体技术标准”,让散落民间的技艺有了统一的品质标尺;建成了全国首个彝绣产品交易中心,为绣品提供了稳定而广阔的交易平台。这一系列扎实的举措,成功推动了彝绣实现从“绣品”到“商品”、从“绣片”到“名片”、从“秀场”到“市场”的三大历史性转变。
如今,一张覆盖全州的产业网络已然织就: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实现了“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立体化布局。这幅画卷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它切实惠及了万千绣娘。“指尖绣花开,增收不离家”——这不仅是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六万名绣娘的现实生活。她们依靠手中的针线,最高可实现人均年增收四万元,两千多名残疾绣娘也因此获得了就近就业、体现价值的机会。彝绣,真正从一项谋生技艺,蜕变为温暖人心的“幸福产业”。

世界舞台:从深山走向国际时尚前沿
楚雄彝绣的华丽蜕变,离不开有效的传播与推广。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楚雄时装周,创造了全网曝光量超34.1亿次的惊人纪录。其升级版“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同样表现不俗,全网话题浏览量高达16.5亿次。而2025年在北京举办的推介活动,更是将彝绣的热度推向新高,不仅得到多国人士的倾情“代言”,收获超2.7亿次点击量,更吸引了美联社、法新社等全球458家权威媒体的聚焦报道。彝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级为一种跨越国界的“世界语言”。
自信,源于实力,也源于开放的胸怀。如今的楚雄彝绣,正从容自信地迈上“出山出海”的快车道。其产品不仅成功打入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国内高端市场,更相继亮相纽约、米兰、巴黎等国际顶级时装周舞台,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知名服装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市场的认可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产值:2025年上半年,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总产值更是突破7亿元大关。

锦绣未来,在路上
楚雄彝绣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仅是一个“指尖经济”的成功典范,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它向世界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也可以是时尚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条由创意火花与工匠精神共同铺就的“出圈出海”之路,正越走越宽广。它正在将独特的彝族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够跨越山海、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照亮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相互赋能、比翼齐飞的美好未来。楚雄彝绣的故事,是一首尚未完篇的史诗,它的下一章,注定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