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潮涌,改革再出发。
2024年9月29日,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一所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办学模式,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等一流科研机构科教产教资源建设,由深圳市政府举办的公办高校——深圳理工大学(简称,深圳理工)正式揭牌,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所急、地方所需、自身所能”,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14位海内外院士、88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诺贝尔奖得主与图灵奖得主接踵来访,全球顶尖学者把“中国讲台”搬到世界学术的聚光灯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深圳范例书写成诗;两届本科招生,广东物理类录取线均位列三甲;今年招生首次扩至8个省、自治区又迎“开门红”;“三院一体”同频共振,“4+1+3”培养模式让实验室灯光与课堂晨曦同辉;七大学科交叉学院与合成生物、脑解析、算力微电子等“国之重器”无缝衔接,开放共享的校园空间,宛若一条从“0”到“N”的科创走廊,直通未来……
从一张高校蓝图到一方创新热土,深圳理工诠释了“深圳速度”与“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科教、产教深度融合,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方案”跃然而出。
在东方,见未来。周年华诞,深圳理工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气魄,向全球创新者发出新的邀约——来深圳,把论文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高地上,与这座城市一起创造世界的新未来。
办学一年深圳理工大学迅速崛起,年底主校区将全面竣工。
集聚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深圳理工想要‘国际化’非常重要,这是年轻大学的优势,他们可以决定如何塑造未来,所以要挑选好的师资,真正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戴安娜·博拉斯基是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院士和“顶级女科学家俱乐部”成员,“博拉斯基环”就以她的姓氏命名。来深工作五年,担任深圳理工药学院杰出教授、深圳先进院医药所炎症与疫苗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她和自己的中国学生、深圳理工特聘教授李洋携手推动“中意药物生物技术与免疫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在深成立,不仅促进科研跨国合作,更让深圳理工学子在这一国际科研平台上获得令人欣喜的成长。
在深圳理工的讲台上,一批全球顶级学者给本科生上课。
如此年轻的大学何以吸引一大批世界顶级科学家来到深圳,还甘愿像普通教师一样,每天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故事还要从2018年说起。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是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奠基人之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创办深圳先进院并任院长,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樊建平牵头筹建深圳理工——2024年5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复设立。“超长待机”的六年筹备,把这所新大学的地基夯得无比稳固,更为厚积薄发的育人、科研与产业成果埋下了伏线千里的神来之笔。
“要在国内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对标哈佛、宾大或者麻省理工,培养一流学生、产出一流成果、产生一流国际影响力——这个理想把我从美国拉了回来。”早年结识于深圳先进院,陈有海和樊建平产生了共鸣。他是欧洲科学院院士,回国前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为圆一个教育梦,2020年10月陈有海辞职,把在海外30多年的从教经验带回国,出任药学院院长。
同年,在美国生活了34年的陈棣——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主任、终身教授,出任药学院药理系系主任。他说:“最终选择深圳,是因为深圳理工的机制更好,更适合做研究。”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潘毅,也选择“从零开始”,挑起了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创院院长的重任。他希望:“学院做到5年内国内比较知名、十年内国内TOP10,某些领域能达到TOP5,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
“人这一生总要做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才更有价值。”潘毅说动了王松,尤其在听闻樊建平提出“以学科交叉探索颠覆性创新,以新兴学科带动未来产业,既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贡献,又要对产业发展有所推动”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终身教授王松作出了决定。入职前,他还专门进入深圳科技企业参与研发,了解产业需求。终于站上深圳理工的讲台,他说:“人工智能领域需要不甘平庸的创新者,我在美国高校培养了约30名硕士和博士,在粤港澳大湾区我同样看到了各界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能为国家培养计算机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意义无疑更为重大。”
“建立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国际化的核心要点——要让学生看到一流大师是怎样的人,看到世界前沿学科进展,让知识有能力捅破天花板,未来学生自己也变成这样的学术大师。”樊建平介绍,学校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体系和一支吸引海外教授加入的师资队伍;营造国际化氛围,英语在校园里完全行得通;鼓励老师和管理人员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科研交流。事实证明,一系列举措为汇聚世界顶尖人才奠定了基础。
瑞士科学院院士、美国发明科学院院士Horst Vogel,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John R. Speakman,德国科学院院士Helmut Kettenmann、Rainer Hedrich,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第八任校长赵伟,原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叶克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国际植物信号传导领域权威专家杨贞标……深圳理工集聚了一支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高水平、国际化、多维度的师资队伍。截至2025年9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300余人,包括全职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8人,长聘教师中91%已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70%以上教师有留学背景,三位外国教授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更有44位教师入选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理工的科研成果更是“王者开局”,仅2024年一年就和深圳先进院共同发表论文2840篇,其中SCI论文2244篇,CNS及其子刊论文149篇(含通讯7篇、子刊140篇)。同年,瑞典两岁女童Alma跨越山海抵粤求医,在合成生物学院教授连祺周帮助下,通过基因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功战胜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今秋9月刚开学又捷报频传:生命健康学院周涛团队“揭示认知障碍治疗的潜在新靶点”成果登上《先进科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刘志远与合作者关于动态“神经蠕虫”功能纤维电极的创新研究见诸《自然》;曹罡教授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集成大语言模型交互的空间组学与病理辅助识别诊断新工具U-FISH……
学校产学研转化效率也十分惊人,近日,又联合深圳先进院、广东光翼智造成立“光翼创新柔性钙钛矿光伏创新联合体团队”,重点攻关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等三大领域。
“三院一体”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塑造拔尖创新人才
2024年,第一次面对实验室里隔绝空气的手套箱,大一学生袁鸣谦同学皱了皱眉,戴上厚重的手套让他的动作生涩又笨拙,可正是这种“笨拙”,引领袁鸣谦慢慢步入了科研大门。“大一进实验室”是深圳理工一项教育制度,更是学业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逆天”操作大大前置了国内高校的科研起跑线。
过去一年里,几乎每个周五到周日,本科生都泡在实验室里。
学校创建之初,樊建平就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建立时间的“新”,而是发展模式的“新”、发展内涵的“新”——深圳理工要始终秉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大学,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的办学方针。
大学的核心产品是“人才”,在深圳理工“三院一体”体系中:“学院”负责学科知识教育,“研究院”提供科研平台与产业资源支撑,“书院”则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每个学生均配备“辅导、学业、生涯”三位导师。以此为依托,学校又以其独创的“4+1+3”培养模式颠覆传统教学:大一新生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录取,每周“4天”上课,周五“1天”进入六个不同方向实验室进行科研轮转;大二开放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在内的七个专业自由选择;大三实施学术、工程、创业“三轨”分轨培养。
首批本科生短短一年就交出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学校给我的不只是一个实验室‘位子’,更是一套‘科研-学习-生活’的生态循环系统。一年轮转,我发现自己更擅长通过主动思考与逻辑推导解决复杂问题。”2024级本科生陈敬之先后在神经科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平台、计算机课题组轮转,大二,他选择了计算机作为核心方向。严振铭也选择了同一专业,新学年他不再轮转,正式加入导师实验室,一边学习READ和OSEDiff算法,钻研计算机视觉,一边为2025“Camera学术之星”影像算法技术竞赛备赛。
如今,步入大二的袁鸣谦已对手套箱驾轻就熟,这个暑假,他整个人都泡在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大伟的课题组里,同时参与全固态硫化物电池、“AI+材料”两个领域的“双线实战”,还作为队长参加了第十四届“华港杯”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2024级本科生杨晓东与团队凭借“AI漫画助手”项目从省赛一等奖一路冲上国赛二等奖的领奖台,他自信地说:“我已不再是只懂动漫的大一学生,而是以开发者的身份站在了数字经济的浪潮里。”
樊建平提出:“作为第四类大学,不仅要自身一流,同时要辐射区域,助力所在城市成为创新先锋地区。”深圳理工坚持“选一个方向,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的理念,以“六位一体”产创资源贯通模式建设合成生物、生命健康、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药学、算力微电子等七大学科交叉学院——紧密贴合并助力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突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据介绍,每个学院均配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仪器设施平台、孵化器、产业园和基金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学校设置基础课程48门(已开设30门)、专业课程127门(涵盖6个本科专业)、实践课程27门(涵盖通识课+专业课),十分丰富多元。
深圳理工还聚焦生命健康、粮食安全、高端设备、未来医学等交叉领域,已经建立了七个研究院: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未来农业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医学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筹),还计划建设AI+医药医疗大平台、科学仪器研究院等一批特色鲜明、兼具产业化前景的研究院。
“书院式”育人模式下,学生入学时自主选择生活社群,其中,“曙光书院”传承科学家精神,“袁庚书院”“先行书院(筹)”弘扬特区精神。书院围绕八大核心能力指标,推出“体育万花筒”“曙光1000跑步计划”“校园歌手大赛”“袁小斋做陶艺”“名师有约”“诺奖领航”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术”“素养”两张成绩单上都取得佳绩。
“曙光1000跑步计划”引领学生们大学四年运动1000个小时。
书院“袁小斋”陶艺活动
学生参观袁庚祖居
“科学研究本身就像冒险,关键要保持持续思考和求知欲,拥有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动力。”今年6月,1991年诺奖得主厄温・内尔走进曙光书院,与学生畅聊科研历程。这一年来,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频频走进书院与本科生座谈,甚至还有一位曾当过总统的海外院士。学生们获悉,过两天又将迎来一位诺奖得主到访。或许,陈有海的话代表了深圳理工的育人逻辑:“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一流大学能为优秀人才提供‘长’出来的适宜土壤——学生整天和大师在一起,他慢慢就变成大师了。”
当然,走进深圳理工的不止有大师,还有来自全球的青年创新人才。8月,第四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决赛,来自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中国6个国家的近两千名参赛者汇聚一堂。作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创新赛主席,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表示,创新赛将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形成自身特色,与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共同打造全球青年学生的合成生物学生态,共同创造合成生物学未来。
本科生与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面对面交流。
本科生与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计量经济学家Robert Engle面对面交流。
深圳理工是深圳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为培养未来科学人才的大胆尝试——这一初心和创新之举,以“招生”这一具象化方式,赢得了社会高度认同。
不负盛名,2024、2025两届招生,深圳理工蝉联广东物理类考生录取分数线省内高校“三甲”;2025年首次面向全国8省、自治区招生,更以抢眼的“投档最低排位”出圈,不仅位居在各地招生高校的第一方阵,更赶超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一跃成为全国学子心中的“顶流”。
目前,深圳理工在读学生已达到1649人,其中本科生479人,联培生1170人(硕士生956人,博士生214人)。
本科生与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面对面交流
本科生与德国物理学家、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tefan Hell面对面交流。
一流校园设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深圳理工调研时肯定道:“深圳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新学校,已经展现出蓬勃的成长活力和办学动力。”
深圳理工以创新实践为笔作答:把实验室建在产业痛点难点上,把企业请进学校,一切科研资源皆为教室。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都被装进学生“科研资源包”;师资、教室、设备面向中小学和企业开放,社会与大学相互成就共同发展。
今秋,江西少年谢翊飞拖着行李踏进校门后一脸惊喜。他笑称:“这所学校一改我对高校的传统观念,它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感兴趣的方向,我们还能与名师、名企交流,简直是福音。”更让他和同学们啧啧称赞的是,书院不仅建有配备空调、干湿分离独立卫浴的四人间宿舍,每个书院还单独配有洗衣房、共享厨房、健身房、活动室、餐厅、中庭花园等公共区域,极大丰富了日常生活……恰恰是琐碎且暖心的日常,拼成了一句无声宣言:一流大学首先是一座“容得下世界”的校园。
深圳理工校园依山傍水,形成了浓郁的学术和科研氛围。
中央湖公园
鹏城九月,碧海云天,深圳理工主校区将于年底全面交付,56万平方米“青春原野”如一幅无疆画卷,徐徐展开。如今,深圳理工“一主四副”校区充分支撑学校发展,未来将逐步形成主校区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其他校区特色发展的校园格局。
“争取一流的资源、引进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学生”——在“2025战略规划会”上,樊建平连用四个“一流”擘画未来:学科布局将逐步覆盖深空、深海、深地、深脑、深智、生命,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人才泵站”与“创新反应堆”;到2035年,预计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本硕博比例约为2:2:1;全职和双聘教授总规模达到1400名,届时,大模型驱动的科研教育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将全面完成……这些数字不是KPI,而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青春军令状”。拨开“大学高中化”的内卷迷雾,深圳理工选择用深圳力量诠释“科学家精神”,这是特区精神与教育理想的握手,也是历史与未来的和弦。
师生一起在书院共享厨房做饭。
知行耘社学生耕种“袁小田”。
而今,袁庚书院“知行耘舍社团”开辟的“袁小田”里,中华木绣球、蓝莓树、无花果树、金桔树、番茄、野生草莓,正交错成未来农业研究院的“科研拓扑图”;“青春林”内,王蒙先生手植的蕨木患树苗茁壮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种下的乌干达十数樟正把根须扎进特区的岩层……2024级本科生熊晨曦同学说:“每一次耕耘,都如同在科研道路上探索,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的种子。”
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进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深圳理工,这所仍在“拔节孕穗”的大学,正以整个城市为土壤,以家国情怀为养分,以青年智慧为锋芒,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澎湃春潮中,书写一篇永不止步的答卷——答卷扉页上写着:把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在祖国的春天里。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二审 李璐 三审 汤山文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澳门2049》敦煌文博会展示科技赋能非遗新成就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文化传播 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展开深度对话。作为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特别关注数字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播路径,强调科技不仅是保存手段,更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关键力量。 各位学者专家在9月22日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知识共享论坛”中展开深度对话,合力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澳门2049》总策划廖颖琦女士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科技、演绎与跨时间传播》的主旨演讲,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论坛共识:非遗保护需科技赋能与活态传承 各位专家学者们在论坛中共同探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与创新传播,有观点提出:守护是根基,确保文化基因不灭;传承是路径,推动文化血脉流动;创新是引擎,借助科技与创意激活生命力;宣传是翅膀,通过大众事件扩大影响力。数字化技术正是串联这四个维度的关键,能将非遗从“博物馆式”保存升华为社会性的文化实践。 《澳门2049》项目正是这些理论探索的具体实践。作为论坛中来自文化产业一线的代表,廖颖琦女士以《澳门2049》项目为例,分享如何将学术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众体验。她指出:“非遗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应通过科技与创意,让其‘活’在当下、触达人心。”项目首创的“非遗马拉松”打破了传统的概念,通过直播接力,以轻量化、强互动的宣传方式重构了文化传播的边界。 突破时空:数字技术重塑非遗传播方式 《澳门2049》驻场演出在美狮美高梅剧院里,完成了一场非遗+科技的共融实验。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共同编织了一场共创、包容的视听盛宴。驻场演出从去年1
#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双节同庆,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也祝大家阖家团圆和和美美!
倒计时!第十二届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即将上演 指尖跃动湾区拼搏诠释梦想 当指尖的韵律与湾区的脉搏同频共振,当拼搏的精神为梦想插上翅膀,一场充满爱与力量的公益盛宴即将温暖来袭!第十二届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以 “指尖跃动湾区・拼搏诠释梦想” 为主题,将于 2025 年 9 月 27 日 14:00 - 17:00,在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路 98 号福田中学演艺中心温情奏响! 还有1天,这场酝酿数月的公益盛典即将与湾区相遇。“指尖跃动” 撞上 “拼搏梦想”,不止是演出,更是无数爱心与坚持织就的温暖约定,众多单位共同参与,旨在通过手语歌等艺术形式,搭建起残障人士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传递爱与希望。在此次音乐会前期筹备中,最动人的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热忱:有人放下忙碌对接支持,有人携专业赋能舞台,还有一群身影忙前忙后,见细节落地时眼里满是光 —— 公益从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同心同行。 走过湾区,见过参演者反复校准手语的专注,也见过他们眼中的自信光芒。他们用不同方式追光,却都在证明 “平凡亦有光芒”,这正是音乐会的意义:让每个努力的人被看见,让每个梦想被听见,让 “公平与尊重” 成为可触摸的温暖。 这场满含温暖与爱心的音乐会期盼您的到来。在这里,您将看到的是指尖的艺术,更是拼搏的梦想;听到的是无声的心声,更是公益的回响 —— 您的到场,就是对 “尊重每一份价值” 的最好回应。 如果您也怀揣着关爱之情,渴望感受这份特殊的温暖与力量,那就赶紧搜索 “关爱残友志愿者协会” 公众号,报名来到现场吧!让我们一同在福田中学演艺中心,见证指尖的跃动,感受湾区的和声,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爱与温暖在这个秋日,洒满每一个角落。
党员市集暖民心 岗厦邻里共赴双节之约 9月26日,恰逢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在福田街道公共服务办、岗厦社区党委、妇联、关工委的支持下,社区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创新设计主题游园会,匠心打造“民生微实事”——“月满岗厦·情浓邻里”党员服务市集暨中秋国庆邻里节活动。本次活动从“微”处着手,在服务上见实效,将民生服务、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居民献上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节日盛宴。 在“党员服务市集”活动中,“书记面对面”摊位备受居民关注。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接待,耐心倾听并记录居民诉求。一位长者反映希望社区多组织老年人活动,加强老年人结队互助。文书记表示今后会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开设更多健康讲座、书法绘画班、老年合唱团,定期安排网格员探访服务。书记的积极回应让居民们纷纷点赞,大家表示:“书记亲自听诉求,还快速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党委始终把居民幸福放在首位,希望通过“书记面对面”活动,为居民解决更多“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活动拉近邻里关系、社区融合,让党群成为居民温暖的家。 此次活动不仅为居民带来了众多实际、便捷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同时也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让居民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今后,岗厦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民生+文化”工作模式,把党员服务市集打造为常态化惠民平台,让民生微实事更好顺应群众期盼,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