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
本期节目走进深圳煜禾森科技有限公司,对话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李雷达。
从大学时期对移动机器人技术的浓厚兴趣,到毕业后毅然南下深圳,在几平方米的“车库”里开启创业征程,李雷达与伙伴们的初心始终清晰:“将我们的所学所用能够造福于社会。”他们选择深圳,正是因为看中这座“电子信息之城”得天独厚的产业土壤。在李雷达看来,“深圳这片土壤是最适合机器人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根的”,其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的完善程度“全球来说,应该都无出其右”。
创业维艰,但方向决定出路。李雷达敏锐地洞察到传统机器人行业普遍存在的“非标定制”困局——垂直场景零散,解决方案高度定制化,导致成本高昂、难以规模化,甚至成为制约部分机器人公司盈利的瓶颈。煜禾森的“破局”之道,在于以技术硬核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创新,直击行业痛点。其核心支点,便是自主研发的“模块化智能移动机器人底盘”。
技术层面,煜禾森突破了传统阿克曼结构转向半径大、差速结构磨损严重的局限,创新性地将“四转四驱”这一原本多用于特殊领域的技术进行民用化、工业化改造与提升。李雷达解释,“四转四驱是解决了这两个痛点的完美融合”,它既能实现狭小空间的灵活转向乃至原地回转,又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煜禾森并非简单提供一款高性能底盘,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标准化的技术平台。他们“组合了自动化技术路线以及车规级标准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维护可靠性提升了“5—10个等级”,并实现“5000小时免维护”的高稳定性。
商业模式上,李雷达带领团队推动“产品标准化”和“场景标准化分段”。煜禾森提供标准的底盘接口、自动驾驶接口及软件接口,下游集成商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在其上搭载特定应用模块,从而“真正地把原来的非标自动化应用逐步地、全面地推向了标准化和规模化”。这种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客户的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综合成本,为机器人技术在更广泛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扫清了障碍。李雷达对此充满信心:“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节约客户大量自己开发的时间。”
凭借领先的技术与独特的模式,煜禾森在全球移动机器人领域占据了有利位置。李雷达表示,其技术“具有全球领先性”,存在“两到三年”的技术代差优势。目前,公司的标准化底盘已广泛应用于物流、能源、化工、电力、农业等多个B端领域,2024年模块化机器人交付量约1500台。展望未来,李雷达规划了清晰的路径:在巩固B端市场的同时,向家庭智能割草、智能服务、康养等C端应用拓展。他预计,到2026年交付量将达到“3万台到6万台”,面对“天量级体量的市场”,作为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煜禾森“很有信心冲刺一家千亿级公司”,并立志“成为未来中国的西门子,或者成为中国的基恩士”。
回顾创业路,李雷达深感深圳这座城市提供的不仅是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更有在关键时刻的鼎力支持。他特别提到,在企业发展前期面临应用场景落地挑战时,“是龙岗区政府积极地帮我们搭建了企业应用场景”,甚至协助获得了近4000万元的订单,为初创企业的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正体现了深圳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的缩影。
李雷达及其团队的故事,是深圳无数创新创业者的一个生动切片。他们以技术为犁,深耕细分领域;以模式为帆,破局行业困局。他们的梦想,不仅是打造一家成功的企业,更是要为蓬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奠定坚实可靠的“移动基石”,助力中国智造迈向更高峰。在深圳经济特区45载辉煌成就的新起点上,如煜禾森这般扎根深圳、面向全球的“破局者”,正持续为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书写着新的注脚。
(刘悠扬 林洁楠 撰稿)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