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说》第43期|王仲荪:用40年为一粒药丸正名,研发全球领先的肠道微生态制剂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
09-25 10:00
摘要

本期节目走进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对话董事长王仲荪。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

本期节目走进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对话董事长王仲荪。这位年过花甲的企业家,用四十年时间,实现了从引进日本技术到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肠道微生态制剂的跨越,践行着“敢为中国制造正名,敢为中国创造立信”的企业信念,为中国制药行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初心与挑战:为“中国制造”正名

20世纪80年代,王仲荪在日本学习期间,亲身感受到“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面临的污名化问题。“国外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制造’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延续到90年代,甚至21世纪初。

这段经历深深刺痛了王仲荪的自尊心。“我心里很不服气,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建立自己的文明的、现代科学的公司,应该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这才不会辜负盛唐时候中国的这种先进和威望。”

怀着这样的决心,王仲荪回国后毅然投身医药行业。“我是回国以后,我当时想一定要建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高品质公司,让世界竖起大拇指。”

破局与创新:攻克肠道微生态制剂难题

王仲荪和他的团队选择了肠道微生态制剂这一高难度领域作为突破口。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益生菌“活着”抵达肠道。

“补充益生菌等产品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但外界往往忽略,益生菌被服用后先到人体的胃,在到达肠道之前已经被强胃酸杀死。”

“国外一家公司发明了滴丸技术,我那时候我跟他谈了三年,没能引进成功。”

面对技术壁垒,王仲荪选择了自主创新之路。2012年,他召开了公司董事会,把肠道微生态定为万和制药发展战略。从那时开始,万和制药招聘了一批机械自动化和PLC人才,开始自主研发,历时13年,沿着这条路径持续探索和钻研。

“十年磨一剑,我们终于研发出来了”。

成就与突破:全球领先的多层滴丸技术

2019年,万和制药基本突破了所有技术壁垒,实现了包埋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这项名为“多层滴丸制剂技术”的突破,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

该技术实现了“活菌到肠”的关键突破,耐胃酸存活率达到70%以上,整体活菌到肠率达到50%,“比其他产品高几万倍以上”。

近年来,万和制药还研发了名为FMT-MLSC(黄龙滴丸) 的全球首创肠道微生态制剂,通过将肠道菌群封装于滴丸中,实现到达大肠时释放的精准靶向治疗效果。

黄龙滴丸的命名取自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录的“黄龙汤”,体现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质量与诚信:企业发展的根基

王仲荪始终坚守医药人的职业道德底线。他从日本回国加入医药行业时,父亲叮嘱他:“我们做药的华人一定不做坑人的事儿……第一,不做坑害合作对方的事儿,第二不做坑害消费者、患者的事儿”。

在产品质量上,王仲荪坚持最高标准:“一个制药厂生产的大健康产品,我们也一定要守住这个质量的底线。作为药来说,要按照100%的GMP的标准来做”。

他认为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很难发展成为一个百年企业。你的研发的成果、你的科研成果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史的考验和全世界的考验,要敢为中国创造立信。”

未来与展望: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王仲荪对未来充满信心:“其实深圳现在已经整体上从制造转型到创新了”。

对于万和制药的未来,王仲荪表示:“我们万和制药,希望能够在大健康领域,在医疗领域,在中医药传承上和发展上,能够起到一点儿作用”。

他的愿景是:“敢为中国创造立信”——这不仅是对企业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制造”整体升级的期待。

四十年坚守,王仲荪用一颗药丸诠释了何为“破局”——不仅为“中国制造”正名,更以自主创新让世界为之惊叹。他的故事,是深圳企业家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的生动注脚,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创新发展历程的缩影。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高灵灵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