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MIT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亚太区入选者在上海发布,深圳3名青年学者上榜。
记者注意到,这些青年学者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孟加拉国,既有高校学者,也有企业创始人、研究人员。其中,最年轻的入选者是来自印度的Ananye AGARWAL,年仅26岁,是Skild AI创始研究员,他结合模拟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训练出能够控制不同形态机器人的通用大脑。
“这些青年力量正推动着技术循序渐进地发展。从 0 到 1 的概念突破到规模化生产再到商业转化落地,他们不满足于基础科学性能的常规升级,而是聚焦原始创新,通过不断拓展传统认知的边界,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不走寻常路,甚至闯入无人区。”主办方如此评价入选者。
TR35亚太地区评选活动始于2014 年,迄今已完成 12 届评选,遴选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才俊。
深圳入选的3人包括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成龙(35岁),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副研究员林苑菁(34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俞江帆(34岁)。
赵成龙致力于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解决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理性设计的难题。他的人物标签是“先锋者”。
由于高能量效率和灵活的存储容量,锂离子电池已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锂资源全球分布不均导致成本上升,严重限制了其在大规模能源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开创其他碱金属离子的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
据了解,赵成龙深耕碱金属离子电池特别是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以解决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结构与性能调控方面的核心问题。他提出“阳离子势”这一晶体学新方法,通过量化阳离子的电子分布与极化能力,建立了成分与结构类型的准确对应关系,解决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理性设计准则的难题。
基于该方法,赵成龙成功设计了具有高钠含量的 P2 型材料,在保持高容量的同时有效抑制了循环过程中的有害相变,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此外,他通过引入钛掺杂等策略,在 O3 型材料中成功引入类 P3 型的结构特征(如增大钠层间距),开发出兼具高容量与快速充电能力的 O3 型正极材料。
他还系统探索了多组分掺杂(高熵氧化物)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行为的调控作用,证实多元掺杂可有效促进离子传输并增强结构稳定性,为低成本、高性能电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其研究成果对推动钠离子电池的材料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具有实质性贡献,并为下一代储能电池的理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林苑菁开发的新型纳米膜、互渗型界面有效提升了微纳传感器的性能,可实现长时间连续体液监测。她的人物标签是“发明家”。
据了解,林苑菁的研究主要包括面向可穿戴与可印刷电子器件的纳米材料创新、微纳结构传感器、储能器件及其在集成化柔性系统中的应用。基于对电化学材料工程的理解,她和团队设计了新型纳米多孔膜及互渗型界面,并采用树枝状纳米结构的传感器电极,开发了兼具高灵敏度与高稳定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有效提升了对汗液等体液中微摩尔级别葡萄糖和酒精等标志物的监测灵敏度,可实现长达 30 小时的连续监测。
面向个人健康监测应用,林苑菁开发了两类一体化集成生物传感系统。一类是通过可印刷增材制造方式,集成于单一柔性基底的自供电传感器系统;另一类是在单片纺织物上集成多功能模块以实现无线表皮生物传感的腕带系统。这些柔性传感系统其可通过表皮分析实现可靠的无线饮食监测或医疗干预,有望为智能医疗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发展提供新范式。
俞江帆(34岁)推进了微型机器人系统的医疗场景应用,完成了精准微创手术及智能诊断等任务。
据了解,俞江帆的研究聚焦于如何让微型机器人具备高度自主性、智能决策能力与高效医疗作用,实现活体内最佳通路的动态规划,以及实时影像驱动的微型机器人智能导航,从而完成精准微创手术、智能诊断等任务。
俞江帆开发的水凝胶微型机器人集群能够在复杂的支气管环境中高效运动和自适应重构,结合医学影像数据引导的路径规划方法,实现活体中的三维精准定位与导航,药物的精准递送与释放,加速肺部智能化精准治疗的临床转化。针对传统血管造影技术的局限性,他利用磁控微型机器人集群,在磁场的引导下深入血管网络,覆盖传统造影无法触及的区域,生成精准、完整的三维血管结构。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成像精度,还为精准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
针对多发性胃溃疡的治疗,俞江帆开发了一种磁性多层软体机器人进行靶向药物递送和组织粘附,以提高治疗效果。该机器人的功能已在活体猪实验中成功验证,为多发性胃溃疡的微创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方案。
此外,他还提出了基于层级雷达与 AI 方法的动态避障控制策略,能够为微型机器人集群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导航提供优化决策,同时保障避障稳定性与递送高效性。
【延伸阅读】
中国入选人数领跑TR35榜单
公开资料显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于189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商业类杂志。内容覆盖广泛,涉及互联网、通讯、计算机技术、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和商务科技几大领域。。
早在 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就启动了“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评选,每年从多个维度寻找专注于新兴科技创新,并有望通过技术的落地来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
2014 年,TR35 首次按下了在亚太地区的评选启动键。截至 2024 年,共完成 11 届发布。今年的第12届评选活动由50 余位来自全球范围、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整体来看,TR35 亚太区评选启动至今,位于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入选人数最多,以 82 人的数量持续领跑;新加坡以 76 人紧随其后;此外也有入选者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他们虽然来自并身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都在亚太的土壤下成长。
(备注:文章配图来源于MIT Technology Review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