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
本期节目走进华力创科学(深圳)有限公司,对话联合创始人兼CEO鱼晨。
从海外实验室到深圳产业化一线,鱼晨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壁垒,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毫米级微型六维力传感器,并实现全球唯一量产的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业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他的创业之路,始于一个朴素的信念:“做一个技术,它必须落地,要能转化成产品,转换成一项服务于世界、服务于人类的有意义的事情。”
2019年,鱼晨与导师刘宏斌教授、师兄Junghwan Back(白仲皖)博士以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正式创立华力创科学。公司名寓意“以中华之力创造科学的价值”,承载着他们从海外归来、投身中国智造的初心。鱼晨坦言,早年目睹中国电子消费品多依赖国外品牌,激发了他对底层技术自主创新的思考。“一个好的产品背后蕴含的底层技术,可能在十几甚至二十年前就已开始布局。”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三年从雏形到成熟、再三年从技术到产品的艰苦攻坚。团队探索多条路径后,最终锁定“光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作为底层原理。鱼晨回忆道:“能设计出来和能加工出来是两码事,能加工出来和能量产又是两码事。”他们不仅实现了毫米级微型六维力传感器的从无到有,更解决了量产难题,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
如今,这项技术已应用于中国航空工业、精密加工、机器人、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鱼晨表示:“智能的前提一定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智能。”他们的传感器帮助航空工业提升制造精度、提高工厂良品率,甚至助力医疗器械发展,“每一个应用场景都让我感到骄傲。”
面对未来,鱼晨提出“让传感器用得起”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的传感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平台化发展。“未来我们要提供底层芯片和方案,让更多玩家一起参与,让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成为开放的底层技术。”
选择深圳,是因为这座城市独特的“科创+务实”基因。鱼晨说,深圳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制造周期、丰富的下游客户资源,以及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一天跑四五个客户,这样的资源除了深圳,全世界都找不出来第二个。”他认为,深圳如同一个优秀的“车队”,为创业公司提供技术、人才、生态支持,帮助他们在全球舞台驰骋。
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破局,鱼晨以传感器重新定义智能触觉,展现了深圳创新者务实、坚韧、前瞻的精神风貌。他的故事,正是深圳经济特区45年来不断突破、敢为人先的生动注脚。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