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
我们的妈妈逐渐变得不快乐了?
52岁的陈老师(化名),曾是一位神采飞扬的语文教师。但这半年来,她像换了一个人:
夜间辗转难眠,阵阵潮热盗汗让她烦躁不安;曾经热爱的教学让她力不从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身体莫名的酸痛更让她忧虑是否患上了重病。
一次与女儿的激烈争吵后,“活着好累”的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陈老师的经历并非个例,她可能正经历着更年期抑郁的困扰。
图源:见水印
理解更年期抑郁:
风暴中的身心交响曲
更年期是女性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生理过渡期,常始于45-55岁。在这段时间,妈妈的身心正在经历一场“风暴”:
●激素过山车: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波动,直接影响大脑调控情绪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躯体化风暴:失眠早醒、潮热盗汗、心悸头晕等生理不适持续消耗身心能量,成为抑郁的温床。
●心理社会压力倍增:子女离家(空巢)、父母衰老、职业发展瓶颈、外貌变化引发的自我认同动摇等多重压力源交织。
图源:网络
如果你发现妈妈出现以下表现,请多点留意:
👉 情绪持续低落或烦躁易怒,兴趣减退,对日常活动失去热情。
👉 睡眠障碍突出(失眠、早醒或嗜睡)。
👉 明显的疲劳感及精力不足,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 自责、无价值感强烈,对未来悲观绝望。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和生活。
👉 反复出现头痛、肠胃不适、全身酸痛等却查无器质性原因。
👉 产生轻生念头(需立即干预)。
我们可以怎么做:
陪妈妈科学应对
更年期抑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专业干预+家庭支持尤其重要。
医疗干预是重要基础
及时就医:寻求妇科或精神心理科医生帮助,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明确抑郁状态程度。
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在医生严格评估下,短期低剂量使用抗抑郁药可有效改善核心症状。
激素治疗评估:针对特定人群,在医生充分评估获益风险后,个体化的激素替代治疗(MHT)可显著缓解潮热、失眠等不适,从而改善情绪。
心理调适:重塑内在力量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识别并修正“我毫无价值”“一切都很糟糕”等负面自动思维,学习更理性、积极的应对模式。如记录“情绪-事件-想法”日记。
正念减压(MBSR):通过专注呼吸、身体扫描等练习,培养对当下体验不评判的觉察力,减少反刍思维,增强情绪稳定性。每日10-15分钟练习即可获益。
表达性书写:将烦恼、感受自由书写下来,是情绪宣泄和理清思路的有效途径。
培养“微乐趣”:每天刻意安排至少一项带来轻微愉悦感的小活动(如听首歌、泡杯花茶、侍弄花草),积累积极体验。
芳香保健:用自然香气安抚情绪
植物精油的芳香分子能快速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情绪中枢),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辅助干预手段。它能帮助大家——
安神助眠
提振情绪/缓解焦虑
平衡身心/缓解潮热不适
注意:具体使用方式需咨询专业人员。癫痫患者、严重肝肾疾病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或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初次使用务必做皮肤过敏测试(24小时)。
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能提升内啡肽、改善睡眠、调节激素。
良好营养:增加富含Omega-3(深海鱼、亚麻籽)、B族维生素(全谷物、绿叶菜)、色氨酸(豆类、禽肉)的食物摄入,减少精制糖、咖啡因、酒精。
优质睡眠:固定作息,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卧室保持凉爽、黑暗。午后避免咖啡因。
联结社会: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交流,加入兴趣社团或支持小组(如更年期社群),打破孤独感。
家人的守护:
你并非孤岛
更年期抑郁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全家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图源:《请回答1988》
家人们首先要明白——更年期女性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并非“矫情”或“懒惰”。
✅ 学习认识更年期症状和抑郁表现,多理解多关心,别说教/指责;
✅ 进行有效沟通,平时多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很累/不开心,我很担心你”这样的话表达关心,认真听她们说话,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 鼓励并陪伴她寻求专业帮助,减轻其就医压力;
✅ 主动分担家务琐事,创造放松空间。鼓励她参与家庭决策,肯定其价值,让她们知道自己很重要。
如果她提到“不想活了”这类消极言语,或行为突变(如突然交代后事、处理财物),请务必重视,立即联系医生或心理援助热线,果断求助。
更年期是每个女性
都会经历的阶段
让更多人重视更年期抑郁
科学应对,不迷茫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