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杨晓霞
一个文学赛事如何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全民?如何用文学砌一座城?8月2日下午,“一轮之美:社区文学大赛12年观察与思考”主题活动在深圳香蜜公园读者书房举行。李晓锋、费新乾、陈卫华、李玉、段作文、梁罡烙、刘桃德、王学君、雨夕、胡笑兰、柳琴、清扬、李曼、王海波等30余位睦邻文学奖提名评委、优秀作者参加活动。活动获得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

自2013年至今,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以激励深圳本土题材的文学原创为目标,倡导用文字记录深圳人、深圳事,从文学征文文学活动到深耕社区书写社区,赛事内涵不断提升,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写作者,记录下深圳这座城市的沉浮变迁、街巷风景、生活日常、世俗风情等。面向市民、面向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睦邻文学奖”,汇聚万千文心,撑起一个个文学的深圳梦,为许多普通写作者走向文学殿堂打开了一扇大门。
本期沙龙主讲嘉宾廖令鹏是文学评论家,也是睦邻文学奖“元老级评委”,跟踪研究新城市文学和深圳文学20年。廖令鹏从“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一种新的文学组织形式”“一个有温度的睦邻文学奖”“一个优秀的社区写作群体”“一个在地的文学资料库”“一个未竟的文学事业”等方面,对睦邻文学奖做了一次深情款款的梳理与总结。
关注附近,关注身边的故事,以自己生活的城市为世界的中心——这是廖令鹏从事评论工作的基本立场。他从城市文学与城市民间精神谈起,引出结构性文学与普惠性文学之区别,指出开放共享是普惠文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社区文学大赛正是普惠文学的代表,它对在地化与去精英化进行积极实践,在组织方式、稿酬制度、征稿方式、评审方式、线上线下交流方式等各方面求新、求变,推动文化惠民,使文学创作也不再是少数作家的权利。

廖令鹏还关注到,深圳全民写作是从“社区”这个文化地理找到出发点,他们的精神和价值返回到社区,牵系于社区,所有的叙事就形成了新的动力机制和生命力,他们涌进了在地性的文学,汇总成为一个在地的文学资料库。他们在邻家这一网络平台上,以一种新的写作理念与传播机制与城市文学接上轨,深圳故事便有了多声部的欢唱。
活动上,廖令鹏如数家珍般点评赛事涌现出来的许多优秀作品。例如,陈彻的《合伙人》《春天短暂而漫长》讲述深圳式奋斗和创业的故事,段作文的《再见,固戍》呈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打工人的艰难处境和心灵简史,陈卫华的《回家》《乌金》讲述城市商业浮沉与潮商嬗变的商业故事,王顺健的《我有一个岛》是“一部可以称得上是浪漫和悲情交融的城市边缘的现代‘山海经’”,水去先生的《深圳卷帘人》是一部讲述在深圳安放心灵的“都市话本”,游利华的《短河长岸》讲述了一个外省三代在深圳拼搏、极具城市格调的南方移民故事,憩园的《立体主义年轻人》《失眠诗》描绘了一个小公司里的年轻人的日常失态及身体和城市变形……明白他们如何写作,就明白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正如作家邓一光所言:“社区文学在做一件描述自我和世界的研究,社区书写构成了世界书写。”
深圳是伟大故事的诞生之地,社区写作如何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廖令鹏认为,社区文学大赛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总结提升,加强对社区写作现象的广泛讨论,助力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推广和发表。对写作者而言,既要重视AI,更要相信自己,要更新文学观念,自觉建立全新、跨界、深厚的知识结构,要敢于“新”,探索新领域、新题材、新语言、新现象,从而产生新作品,不断积蓄和释放朝气蓬勃的文学力量。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深圳作家群”系列活动第五场,还是2025年深圳生日茶会“十日谈”系列活动之一。深圳生日茶会是由读者(深圳)传媒、《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深圳青年》以及深圳睦邻文学奖组委会等号召的以“茶会”的方式为深圳庆生,并以此作为深圳新民俗的活动。去年,深圳市民就自发举行116场深圳生日茶会。
此外,2025年深圳“睦邻文学奖”正火热征稿中,获奖名额增至一百篇。作为深圳社区文学大赛的独立单元赛事,深圳(福田)社区文学大赛也会独立嘉奖一百篇优秀作品。赛事统一要求非虚构,聚焦“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主题,以烟火故事夯实深圳文学叙事的底盘。详情可关注“庠序邻家”公众号,或赛事官网(邻家文学社区网https://www.linjia114.com/)。
(图片均由深圳睦邻文学奖组委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