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网信办持续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管理,处置了一批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违法违规账号。
从打着“黑龙江新闻观察网”等令人真假难辨的名号发布信息,到“瞭新社”矩阵的违规采编,再到冒用央视主持人照片等,一堆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李鬼”账号“群魔乱舞”。这些混淆视听的自媒体为何如此活跃?“假的”为何总要费尽心机冒充“真的”?
答案也不复杂,无非是一“利”字。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自媒体通过高仿或盗用名称、标识、栏目形态等符号,企图利用正规媒体的公信力来获取用户关注,从而获取流量分成、广告收益。这种“借壳上市”的手段,反映了假冒仿冒新闻单位账号运营者的心机和诡计。
当我们在谴责违法违规账号破坏新闻生态和信息传播秩序的同时,也应正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状——有的正规媒体正在流量至上的市场逻辑中迷失自我,主动或被动“参与造假”。
有的正规媒体面对一些“热点新闻”,一味求“快”,直接转发而不做采访、不加核实、不予甄别。比如,“国产爽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在美国狂揽1.5亿美元”这则“新闻”,曾被有的正规媒体“不假思索”地转发;再如“浸会大学将杨某媛从拟录取博士生名单中移除”的“新闻”,前一段时间也被一些正规媒体仓促转发。
有的正规媒体,会通过“标题党”、夸张扭曲等方式来博眼球、吸流量。比如,新闻标题中动辄出现“重磅”“出大事了”“×××一觉醒来天塌了”等耸人听闻的字样,还有,蹭名人的流量,把和名人同名的普通人的新闻包装成名人新闻,种种故弄玄虚、大惊小怪的做法,让人看完新闻大跌眼镜,媒体公信力随之不知不觉流失。
当一些正规媒体的传播逻辑异化为“流量为王”,当公共话语空间被算法推荐的狂欢所主导,“李鬼”类自媒体与“李逵”即正规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这是非常值得正规媒体的从业者警惕的一种苗头和倾向。
这就要求正规媒体在“李鬼”迭出的乱象面前,坚守自身定位和使命,切实维护好自身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解决好流量至上、算法缺陷、审核漏洞带来的流量操控、信息茧房等问题,始终保持“专业范”、增强公信力。如此,名不副实的“李鬼”将更早露馅、崩溃,“李逵”将更“有范”、更能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