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江苏省兴化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中国小说学会2024年度中国好小说评选在兴化揭榜,包含长、中、短篇小说,及小小说·微型小说、网络小说共五个类目的45部作品上榜。其中,深圳作家南翔凭借短篇小说《麻醉师臂上的金雕》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小说,这也是他第六次登榜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好小说,前五次分别为:《绿皮车》(2012)、《老桂家的鱼》(2013)、《特工》(2015)、《檀香插》(2017)、《伯爵猫》(2021)。
据南翔介绍,《麻醉师臂上的金雕》的创作源于与友人前往大鹏南澳游览半天云村,并观赏了一颗拥有500多年树龄的“秋枫王”。“觉得这里应该发生点什么,于是构思了这个小说。”故事以一位患抑郁症的中医师为贯穿性人物,讲述了他与朋友在深圳海滨游玩之时,意外结识了一位在动物康养中心的工作者,并在共同领养救助一只受伤金雕的过程中,产生爱恋的治愈故事。南翔表示,自己近年的小说创作多有打通虚构和非虚构的趋向,但该篇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小说。
“这几年我的小说约稿比较多,这个小说写毕还未想到投向哪里。《长江文艺》来约稿了,她们抛来的橄榄枝很大很绿:刊发小说(无论中短篇)一篇,配发创作谈、评论、主要创作年表、手稿和照片等,足足占据了20个页码。不能不说,这对杂志和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支撑。”
据了解,《麻醉师臂上的金雕》原载于《长江文艺》2024年9期,配发了山东大学教授马兵的评论《 “有人”“有情”的生态书写与它的松弛感》,以及南翔的创作谈《好作品的三个信息量》。小说发表之后,很快被《新华文摘》第23期“文艺作品”头题、《小说月报》第11期(封二加持)同时转载。在获得业界的认可之余,文章也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好评,一位医生读者看过后称:“写得幽默、俏皮、活泼,我一大早看得入迷,坐过一站地铁了。”
生态写作的概念贯穿于南翔的小说创作。10多年前,他就发表有《哭泣的白鹳》《来自伊尼的告白》《消失的养蜂人》三个中短篇小说,并收入其小说集《绿皮车》(2014年出版)。近年来,南翔还写了《珊瑚裸尾鼠》(载《人民文学》)、《果蝠》(载《北京文学》)、《乌鸦》(载《上海文学》)、《红隼》(载《人民文学》)、《书吧里的长耳鸮》(载《大家》)、《鸟笼匠》(载《百花洲》)等。南翔表示,自己在这一批小说的主题的拓展、意蕴的埋设,人与动物的勾连上,又努力设有一些“新的面相”。
正如在第六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授予南翔的颁奖词中所称,“特别是近年,南翔创作的触点往往从人与自然的夹角上生发,以巧思妙构融通‘常’与‘变’,为中国式生态文学走出类型化、通向经典化进行了可贵的审美探索。”南翔称“不想单写生态,也不是简单的主题写作,是希望多有生态、人物、和美学理想的打通。”
如今,笔耕逾40年,成果丰硕的南翔仍在追求文学创作的突破与超越。他表示,短篇小说是自己当前写作的主要部分,“一是对于信息时代的考量,希望为读者节省更多时间;二是我认为,只要写得好,短篇亦可具有以一当十的分量。目前小说的约稿不少,我又写得慢,所以仍在写短篇,或者一些中篇。创作一是要有个性化、辨识度,二是持之以恒,不断有自己、编辑与读者都满意的作品出来,这很难,但应该成为作家矢志不渝的目标。”
同时,南翔也没有放弃非虚构的写作。他于2019年出版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20届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等奖项,反响不俗,目前还有一部以当代工匠为内容的《手上风华》也已杀青。“这部非虚构是我带着研究生、朋友一道完成的,我希望以身示范,带领更多的朋友和学生多做田野调查。生命之树常青,宽泛意义上的‘田野’,应该是作者永不枯涸的创作源泉。”南翔说。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