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入驻暨场地启用活动举行,包括丘成桐、丘成栋、于如冈等全球知名数学家在内的首批入驻科研人员集体亮相,现场发布了近期科研成果,还举行了系列签约活动。
河套数学研究院成立半年不到,吸引了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并取得科研成果,彰显了深圳城市的人才的吸引力和创新活力,也是深圳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
数学界“大牛”“大咖”汇聚河套
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由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发起设立,今年4月份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揭牌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研究院已吸引首批17位科研人员入驻,全都是数学界的“大牛”“大咖”和青年才俊。活动现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丘成栋介绍了首批入驻科研人员。
发起人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20岁提前完成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的学业,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1982年,丘成桐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
目前,丘成桐身兼多职:他于200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0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2017年担任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主任;2020年担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2021年4月起,担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2022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同年4月全职加入清华大学、受聘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2024年出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首任理事长。丘成桐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
丘成桐的弟弟丘成栋同样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斯隆研究奖等大奖,是美国数学学会会士、IEEE终身会士,在数学、应用数学与控制论、计算机科学、金融数学、生物信息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成果。
于如冈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数学系,后赴哈佛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马里兰大学、普渡大学等任教,2012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数论、表示论和自守形式。
发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链接深港科技、教育和产业优势力量,河套数学研究院正面向全球招引人才,预计今年年底引进人才将达到50-60人。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研平台
活动现场发布了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近期部分科研成果,包括《能量熵向量:一种高效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与分类的新方法》等,在生物医药、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一批新突破。活动现场,河套数学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深圳河套学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深圳中学等院校签约。
据介绍,河套数学研究院聚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人工智能等交叉研究领域,打造集基础研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数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以“25%基础数学、50%应用数学、25%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研究范式推动数学的产学研落地应用。具体来讲,研究院的建设内容包括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
在科研任务方面,重点围绕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交叉科学与产业化等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一是基础数学(含理论物理),重点围绕代数拓扑与代数几何方法、弦理论与量子场论、统计力学等方向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二是应用数学(含计算数学),重点研究关键领域数理方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复杂网络等领域密切相关的计算数学基础问题,针对重要典型场景开发高效算法。三是交叉科学与产业化,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含经济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生物与医学统计等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争取取得领域间学科交叉重大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初高中阶段与深圳中学等合作,支持数理拔尖人才的早期发掘和贯通培养,探索“大师培养未来大师”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阶段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密切配合,与河套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深圳龙头企业合作,打造科研与实践基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备颠覆式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未来,河套数学研究院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动深港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