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读完本报8月14日《龙华新闻》副刊版《听,火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一文,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些年曾坐过的火车。记忆如铁轨一般,向前延伸,看不见尽头,却总能将人带回某个特定的时刻。
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是被父亲抱上车的。那是个俗称“大焖罐”的货运车厢改造的临时客车。车厢里没有座位,各色人等挤作一团,行李堆成了小山。火车开动时,铁轮撞击轨道的“哐当”声震耳欲聋,车厢随之摇摆不定。我却兴奋地扒着门缝,看外面的世界飞速后退。那年我七岁,第一次感受到机械带来的移动魔力。
青春岁月里,绿皮火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记得最清楚的,是车厢里特有的气味——焦煤、汗水、方便面和烟草混合的味道,如今想来,那竟是岁月的味道。那些年,每次回家都要经历36小时的颠簸。车厢里人满为患,连厕所都塞满了人。有一次,我挤在车厢连接处,看着窗外逐渐熟悉的风景,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夜深时,车厢顶灯昏暗,旅客们以各种姿态入睡,鼾声、梦话、孩子的啼哭声交织成特殊的旅途夜曲。
时光如列车般飞驰。不知从何时起,动车组开始出现在铁路上。第一次坐上动车时,我被它的安静和平稳震惊了。没有了熟悉的“哐当”声,没有了弥漫的焦煤味,甚至没有了那种山呼海啸般的震撼。列车悄无声息地加速,窗外的景物如流水般滑过。舒适度大大提升,却总觉得少了什么——也许是那种被称为“旅途感”的东西。
如今,高铁已成为出行的首选。银白色的车身在阳光下闪着光,流线型的车头仿佛一颗出膛的子弹。车厢内宽敞明亮,座椅舒适可调,每个座位都配有充电接口。曾经需要36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8个小时。时间被压缩,空间被拉近。
在高铁上,我时常会想起那些绿皮车时光。那时的旅途很长,长到足以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长到足以与邻座的陌生人从天南聊到地北,长到足以让期待慢慢发酵。火车隆隆向前,时光仿佛也被拉长了。而现在,我们太快了,快到来不及看清窗外的风景,快到来不及感受距离的存在。
有时在高铁上,我会看见一些老人,他们手足无措地站在车厢连接处,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自动门,面对干净的卫生间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或许也在怀念那个可以开着车窗、让风吹乱头发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列车。就像作者笔下的铁道博物馆里那些老机车,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静静地停靠在历史的轨道上。而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一列永不停歇的列车,不断向前,途经不同的风景,经历不同的速度。这中间的各种意外,便是我们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