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今日荐书 | 技术如何重塑文学形式与人类认知?

魏沛娜
09-05 18:2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当世界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改变,人类是否终将成为数字母体的后代?

在《我的母亲是计算机: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这本书中,文学评论家N.凯瑟琳·海尔斯以跨学科视野剖析数字时代的认知革命,揭示计算机如何重构文学基因与人类意识,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学带来了全新视角。

资料介绍,N.凯瑟琳·海尔斯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研究教授、杜克大学詹姆斯·B. 杜克杰出荣休教授。作为20世纪后期研究文学、科学与技术间关系的重要学者,N.凯瑟琳·海尔斯尤以后人类主义理论、电子文学研究和认知研究闻名。

▲《我的母亲是计算机: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

[美]N. 凯瑟琳·海尔斯 著

陈静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谈及标题,N.凯瑟琳·海尔斯介绍,“我的母亲是计算机”可以被理解为暗指用通用计算机替代自然母亲。正如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自然母亲被看作人类行为和物理现实的源头,现在通用计算机也被设想为我们所有人的母版。

“谈到标题的亲缘内涵,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母亲是计算机’,是一个人工生命仿真对其父母是谁这一问题的可能回答。该领域的研究者经常引用人类的亲属关系术语来描述计算机仿真。例如,常见的说法是,计算机(或者更准确地说,程序)‘生出’不断进化的人工生物群(biota)。这种用法将拟人化投射与描述性意图混杂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母亲是计算机’阐述了某种拟人化投射,形成了对计算机运作模式的(错误)理解。通过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神秘化,拟人化投射创造了一种文化想象,其中的数字主体被视为拥有类人(human-like)动机、目标和策略的自主创造物。这种投射也带来了一个反向效果:它让人开始质疑,人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计算机程序。”N.凯瑟琳·海尔斯指出,副标题中的“数字主体”即暗指人类与人工造物相互关联的辩证关系。若将“数字主体”解读为界定研究领域的短语,那么它则通过双关巧妙地将数字性,尤其是计算宇宙这一研究主题,与这些混合主体性联系在一起。那么,副标题另一半为什么是“文学文本”?N.凯瑟琳·海尔斯认为这个问题点明了文学在主流文化中日益边缘化的地位,它需要与票房大热的电影和畅销的电子游戏等文化现象进行竞争与合作;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在邀请大家重新思考文学在创造当代文化想象中的作用。

N. 凯瑟琳·海尔斯强调,《我的母亲是计算机: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作为标题和作为一本书最终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坚持当代后人类配置不可化约的复杂性,因为它们在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计算机程序与人类心身中不断进化。

(作者:魏沛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