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吴红艳:让健康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底色

深圳特区报
09-02 08: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卫生健康工作关乎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45年来,深圳从基础薄弱、缺医少药的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起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床位数量、卫生人员数量等指标均实现百倍以上增长,初步建成满足超大城市市民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以“闯”开路、以“创”加速、以“干”成事,把卫生健康事业写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篇章。

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医疗服务公平可及

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卫生基础设施滞后、医疗资源匮乏,全市仅有62家医疗卫生机构、597张床位、1214名卫生工作人员,医疗机构数量质量、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落后水平,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些痛点,深圳启动一揽子医疗卫生新改扩建工程,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扩容。医疗卫生机构数从2008家增至6693家,增加2倍有余;医院总数从130家增至180家,新增50家。床位数达7.96万张,增长184.3%;千人床位数从2.34张提高到4.45张;原特区外千人床位数从1.7张提高到3.79张。卫生人员数达15.94万人,实现总量翻番。45载风华,深圳把医疗资源稀缺的旧篇章翻成新画卷,全市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全面提升,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不匹配的结构性难题,深圳人民看病就医获得感成色更足。

高水平医院保驾护航

基层社康便民惠民

改革开放初期,铺摊子、打基础,初步完善卫生服务网络是首要任务。深圳一步一个脚印,先立骨架、再通脉络,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基垒台,强化市、区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199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推行“院办院管”社康机构发展模式,社康机构全面铺开,老百姓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可及。

进入新时代,深圳的“健康蓝图”更加清晰。通过特区立法,“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固化明确,市级医疗中心引领“建高地”,主攻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救治等重大任务;基层医疗集团兜底“保基本”,重点保障老百姓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建高地”方面,深圳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个“国家队”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手”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水平医学院校,布局港大深圳医院、中大七院、南医大深圳医院等高水平医院。三甲医院达到33家,广东省高水平医院达到7家,6家医院“国考”获评A+等级、15家医院获评A等级及以上。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达31个,打造全省唯一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今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启用华南地区首个质子治疗中心,在肿瘤治疗方面有了“核武器”。“十四五”以来,市域内住院率保持在98%以上,医疗服务对外辐射影响能力逐步提升。“保基本”方面,深圳实施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计划,布局970多家社康机构,建成“15分钟社康圈”。累计投入10亿元提升检验影像能力,常见慢性病药物扩充至258种,与举办医院同标共配、一体供给。组建16个医防融合专家组、5434个家庭医生团队,90.3%以上的居民10分钟即可就医,86%高血压患者、79%糖尿病患者在基层就医,社康服务更加便民化、生活化。

如今,深圳的医疗不仅有品质,更有温度。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深圳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在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全市70%的社康机构开放午间门诊和夜诊门诊,全市526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大病不出深圳,日常疾病不出区,健康管理在基层”成为深圳市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

公卫体系织牢织密

健康屏障护佑湾区

回望45载,深圳公共卫生从“防疫洼地”起步,1976年设立宝安县慢性病防治站,1982年市卫生防疫所成立,1989年市慢性病防治院与市防疫所并肩而立,市、区、街道三级防疫与慢病防控体系雏形初现。进入新世纪,深圳率先推进疾控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传染病管理全面网格化,职业病防治院、精神卫生中心相继落成,慢性病防控体系、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日臻完善。2003年非典来袭,深圳果敢应对、科学施策,实现院内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积累了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全方位跃升。立法保障不断健全,《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公共卫生应急条例》《控烟条例》相继出台,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把“健康融入万策”真正落到实处。治理架构持续完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局相继挂牌,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疾控网络。慢病防治持续创新,“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实现全覆盖。保障体系迭代升级,连续14届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首个“5G+无人机血液运输平台”常态化运行;公共场所配置AED四万余台,覆盖率全国第一。精神卫生实现跨越提升,满分通过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评估;职业病防治能力稳步提高,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一体化实施模式全国领跑。经受了新冠疫情大战大考,展现出超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硬核实力。

今天的深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50.95%、人均期望寿命84.41岁,均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核心指标长期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健康中国2030”13项指标已有10项提前完成,深圳健康城市建设获国家表彰。健康指标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从“防疫洼地”到“健康高地”,深圳用45年书写了一部公共卫生的时代答卷,她已成长为护佑湾区、守望祖国南大门的坚实屏障。

“四医”协同先行示范

改革创新动力不息

改革潮涌,深圳勇闯“深水区”。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示范城市,深圳在取消药品加成、药品集团化采购、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等方面率先探索,“罗湖医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高质量发展”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医改工作两次获得了国务院督查激励,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场发布“深圳经验”。

持续深化医改之际,深圳把握中央要求,顺应湾区所向、契合港澳所需,推动改革成果走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跨境衔接、标准先行。深圳牵头编制《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并获国际权威组织认可,7家境内外医院顺利通过评审,在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亮相推介,标志着中国方案实现从“对标跟跑”到“规则引领”的重大跃升。制度创新接续落子,外商独资医院首批试点启动,港澳医师多点执业、高级职称评审互认相继落地,跨境医疗要素加快融通。通道畅通、资源共享,国际先进药械进入临床应用快速通道,10家医疗机构累计获批75种进口药械,湾区居民用上“全球药”坐上“直通车”。平台赋能、功能拓展,前海锚定“打造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功能定位,全国率先出台支持港澳医疗机构发展专项政策,国际医疗综合体加快规划建设,高端医疗资源加速集聚。机制对接、红利释放,13家港澳医疗机构、3家国际化社康相继落地运营,“长者医疗券”“跨境救护通”等政策率先落地,湾区居民率先享受跨境医疗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创新不止于制度,更在于平台。深圳着力推动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学科技、医疗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四种政策、四种资源,充分发挥“创新之都”优势,提升健康效能。四家医学院差异化发展,11所医院成为附属医院。挂牌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加快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全市医学科技创新枢纽和核心引擎。在河套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搭建一站式临床试验平台,联动香港推进药械临床试验、审评、检查等与国际标准接轨。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挂牌运作深圳电子处方中心,建设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落地超450个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36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从规则制定到产业落地,深圳正把医疗创新的“试验田”变成高质量发展的“丰产田”。

风再起时,南海潮鸣。站在45周年的新起点,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改革为帆、以创新为桨、以实干为锚,加快建设与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与城市高品质生活相适应,更好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和一流健康城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加澎湃的深圳健康力量!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