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 | 南湾蝶变的经验与智慧

晶报记者 李海若/文 受访者供图
09-02 08:01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南湾街道将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南湾的“新蝶变”就在前方。

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村落到如今“湾区都市核心、涉云产业高地、幸福善治街区、山水品质南湾”,龙岗区南湾街道的发展历程堪称深圳改革开放的缩影。

▲南岭村社区。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记者走访这片25.06平方公里的热土,这里有南岭村“改革开放第一村”的传奇故事,有“云创小镇”的产业升级实践,也有百门前工业区“蝶变样本”的城市更新探索。南湾街道的发展,既是对特区精神的生动诠释,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街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鸭屎围”到“全国文明社区”:南岭村的改革传奇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四面环山,家门口一大片稻田,都是烂泥路,一下雨就踩很多泥。那时南岭村是房子一间挨着一间的老围屋,臭水沟很多,大家都说我们村是‘鸭屎围’,又脏又臭。”南岭村股份合作公司党委书记张育彪的童年记忆,勾勒出改革开放前这个宝安县小村庄的真实面貌。1978年,南岭村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全村只有20多头耕牛、10多台打谷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农村。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南岭,村里拿到了一笔征地费。穷怕了的村民们大多数想直接分掉这笔巨款,但时任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力排众议,带头解放思想,将这笔资金用于办厂、改善村容村貌,为村子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1983年7月,南岭村合并4个生产队成立村委会,并召开了无记名投票选举村干部的群众大会,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张白纸选村官”,也是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较早尝试。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南岭村。

基层治理创新带来了高效率的发展。成立村委会后,南岭村短短几年时间就办起了13个来料加工厂,全村通水通电,建起医院、学校、邮电所、农贸市场,发展文化事业、完善投资环境。到198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5000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50倍。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让南岭村成为全国闻名的“改革开放第一村”,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生动样本。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南岭村改革不停步、探索不止步。8月25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前夕,南岭基金与两支集体经济创投基金——坂田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龙岗龙兴创业投资基金,完成意向合作协议签约,在推动集体经济跨街道联动、“抱团”投科技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早在2017年开始,南岭村就紧跟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带领股份公司和股民转变观念,以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精神,推动集体经济从过去种田、“种”房子,转变为“种”高科技公司,成立全省首家由村(社区)集体经济发起控股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孵化创业项目10余个,投资金额超过2亿元,投资领域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2022年,投资成功了第一个上市项目,海创药业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目前,南岭村已投资的深知未来、百迈技术、康体生物等十多个高科技企业稳步发展。劲鑫科技、欢创科技、鑫精合激光、赛特斯科技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康体生物在山东日照设立新的发酵生产基地、羊驼养殖基地。人工智能企业深知未来的黑夜视觉产品,已应用于无人机、安防、军工、汽车等领域,并与吉利、广汽等车企合作L3级自动驾驶,估值达10亿元人民币。

如今,南岭村管理人口约10万人,从几百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全国文明社区。

从布吉分家到“云创小镇”:南湾街道的建制与产业升级

南湾街道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南交,历经南海郡番禺县、博罗县、宝安县等行政归属变迁。1949年后,这片区域先后隶属布吉乡、布吉区、布吉公社。2006年4月29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原布吉街道“一分为三”,南湾街道正式挂牌成立。

区位优势为南湾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街道位于全市版图中心,多条重要轨道、高速快速交会过境,同时又处在龙岗东西“两核”连接位置,具备联动几大重点片区发展的绝佳优势。迎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都市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等“四区叠加”的大好机遇,南湾街道开始了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南湾已成长为人口约45万、年产值200多亿元的产城融合发展街区。2024年,街道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27.2亿元,增速15%;规上工业增加值61.1亿元,增速13.3%,全区排名并列第三。而随着沙湾河截排工程及“一河两岸”品质提升工程的实施,街区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大有可为。

产业转型是南湾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街道整街统筹规划,细化产城融合发展路径,锚定了打造“云创小镇”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布澜路为轴的中北部片区成为南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落户“云创小镇”,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智慧物流三大产业方向逐渐明晰、初具规模。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2024年,傲基科技在港交所上市,兆驰上榜“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当年,新增“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46家、四上企业93家、国高企业84家。去年,街道国高、规上、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234家、543家、99家。

从“脏乱差”到“高大上”:百门前工业区的蝶变样本

“此前老旧不堪的工业区一下子变得‘高大上’,环境很漂亮,来的年轻人很多,生意也好起来。”百门前工业区园区小店店主孙先生对园区的变化感触颇深。这种变化源于百门前工业区历时3年多的综合整治改造。

百门前工业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个主要做服装生产的工业区正式建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五期工程陆续竣工,成为南湾片区的一个地标。2018年启动综合整治升级改造。

改造的艰难超乎想象,“三线落地”是改造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网线交织捆绑,或架在电线杆上,或挂在窗台上,如同蛛网密布……

如今经过改造后的百门前工业区已焕然重生,成为一个包含写字楼、购物中心、商业街区、厂房、公寓、酒店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园区。园区道路实现了人车分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秩序井然。

百门前工业区的成功转型是南湾街道贯彻落实全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的成果,也是不断“以点带面”激发旧工业园区活力,加速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一位难求”到立体停车库落成: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南湾经验”

“以前每天抢车位,现在终于能安心停车了!”一位开着越野车驶进厦村社区立体停车库的居民兴奋地说道。

今年5月13日,南湾街道厦村社区迎来首个立体停车库。这座6层高、总投资1100万元的智能停车库,为居民新增112个车位,改写了城中村“一位难求”的历史。

据悉,该项目历经数年攻坚克难,面临诸多挑战,其间逐一克服了管线迁移、绿植迁移、电力改造、政策变动导致建设停滞等各种困难,打通项目落地关键环节,为深圳城中村改造提供“南湾经验”。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南湾街道的发展历程堪称深圳改革开放的微观缩影。从南岭村“一张白纸选村官”的基层民主探索,到百门前工业区“三线落地”的城市更新实践;从“鸭屎围”到“全国文明社区”,南湾用一个个生动案例诠释了特区精神的内涵。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南湾街道将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南湾的“新蝶变”就在前方。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海若/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