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审查他们(领导层)中的每一个,他们足够好吗?他们是否达到联合利华应达到的水平?”
美国东部时间9月3日,联合利华官网信息显示,其首席执行官新任首席执行官费尔南多·费尔南德斯(Fernando Fernandez)在2025年巴克莱全球消费品会议上发表演讲时透露,前200名领导者中多达四分之一可能会被替换(“更新”)。
这意味着,联合利华的高管团队,或将迎来一次大换血。
裁员席卷公司上下
去年3月,这家公司就宣布了大规模瘦身计划:未来三年将在全球精简约7500个岗位,以节省约8亿美元成本。这一裁员数量相当于联合利华全球员工总数的约5.9%,主要针对白领群体。波及面之广、力度之大,在业界都属罕见。
大刀阔斧改革的背后,是过去几年来联合利华并不优秀的经营表现。
财报数据显示,2024财年联合利华实现营收608亿欧元,同比仅增长1.9%;而净利润则已连续第二年出现两位数下滑。事实上,除了2022年曾因提价因素取得14.6%的营收双位数增长外,2020年和2023年联合利华的全年业绩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联合利华方面希望通过精简机构、减少层级,提升运营效率和利润率。
业绩压力面前,无人幸免。
从总部到各地区办公室,一场“断尾求生”式的人员优化正在席卷家跨国巨头。至今年Q1,约有 6000名员工被裁掉,这波岗位缩减主要针对白领群体,企业目标到2025年底节省约5.5亿欧元。
激进的前CEO
去年3月公布裁员计划的同时,联合利华还重磅宣布将分拆冰淇淋业务,并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
公司希望通过剥离拥有和路雪、梦龙、可爱多等品牌的冰淇淋业务,加快其“增长行动计划”(GAP)的步伐。
“增长行动计划”(GAP)由联合利华前任CEO司马翰(Hein Schumacher于2023年10月主导推出,旨在通过优化运营、提升生产力和聚焦核心业务来改善公司表现,包括剥离冰淇淋业务、计划未来三年全球裁员7500人,并削减了食品业务的品牌、抛售了20多个个护美妆品牌。
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短期内带来了挑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毕竟司马翰在任期间,联合利华的股价上涨了约10%。
但今年3月1日,上任仅约1年8个月的司马翰被突然宣布离职。
事实上,在他的领导下,联合利华在过去 18 个月里表现强劲,任期内,联合利华的股价上涨了约10%。
然而,从整体业绩表现来看,却并未达到市场的预期。2024 年财报显示,尽管销售额创下新高,但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却均出现明显下滑,营收增长逐年放缓。特别是在亚太等新兴市场,业绩长期增长乏力,中国市场在2024年更是出现了中个位数的下滑,除了食品业务外,所有品类市场均表现疲软。
显然司马翰不同以往CEO的冒险做法,以及短期内未达预期的成效,让资本失去了耐心。
大中华区困境
在全球裁员计划逐步推进之际,作为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区业绩亮起“红灯”,也是联合利华的一块心病。
财报显示,2024年联合利华中国区销售额出现中个位数的下滑,而同期其他地区市场仍保持增长。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联合利华在亚太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基础销售额增长3.5%,其中销量增长2.4%。但中国市场不增反降,直接拖累了亚洲业务增速。
进入2025年,情况未能改善,联合利华Q1财显示,亚太及非洲地区基础销售额微增,中国市场则高个位数下滑。
公司高层在多次财报电话会上也点名批评了中国市场,直言其拖了联合利华高端美妆业务的“后腿”,并将亚太区业绩连年下滑很大程度归因于中国消费疲软。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利华中国区总裁一职去年也完成了更替——老将瞿巍于2024年8月离任,接任者陈戈此前执掌菲仕兰中国。
有业内人士表示,昔日外资快消巨头在中国曾凭借标准化的产品和营销模式攻城略地,但电商时代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从淘宝直播、抖音带货到小红书种草,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品类、新品牌层出不穷。而一些外企仍沿用老一套打法,难以灵活适应市场节奏,结果就是水土不服,优势不再。
面对中国市场的困境,联合利华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一方面,公司继续加码在华投资与产品创新。今年2月,联合利华将旗下高端洗护品牌NEXXUS引入中国市场,并在5月启用国内知名演员檀健次担任全球代言人,为该品牌在华造势。彼时,联合利华大中华区总裁陈戈表示,高端护发品牌的发布丰富了公司在中国的品牌矩阵,凭借前沿护发科技和专业理念,有助于深化在高端美护发市场的布局。
此外,联合利华创投近期还斥资领投了新锐护发品牌Messy的500万美元融资,瞄准年轻消费群对个性化护发的需求。可以看出,无论是引进自身的全球新品,还是投资本土新兴品牌,联合利华都在努力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新趋势,用更灵活本土化的方式挽回市场份额。
上个月,联合利华中国还宣布,全国首个全品类食品工厂在广州投产。配合已于去年设立的从化自营出口监管仓,自此,联合利华已初步构建起以广州为中心,向全国辐射、通达海外的立体式物流体系。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