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残特奥会迎倒计时100天 努力打造一个“无障碍”的深圳

晶报记者 白帆/文 受访者供图
09-01 08:15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场馆设施到城市街区,从技术服务到人文关怀,无障碍理念已深深融入深圳的城市基因,铸就了更具温度的文明底色。

8月30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迎来倒计时100天!这是残特奥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赛事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已有9735名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报名参与46个大项的比赛。与此同时,9月1日也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正式实施四周年。

▲深圳选手武文茜在残特奥会比赛中。

当轮椅在体育场馆的坡道上轻盈滑行,当城市街角的信号灯为蹒跚步履多留出十秒温暖,当志愿者的指尖在搀扶间传递精准的尊重——这座以创新为血脉的城市,正悄然完成一场关于尊严的静默革命。从场馆设施到城市街区,从技术服务到人文关怀,无障碍理念已深深融入深圳的城市基因,铸就了更具温度的文明底色。

制度保障

立法引领城市无障碍新风尚

“法规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城市温度的一次丈量。”

深圳早在1985年就发布了《关于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设施的通知》。2009年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21年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出台无障碍建设政策的地区之一,深圳自2021年在全国率先为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后,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从理念文化、制度规则和环境设施等三个维度将无障碍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全流程。2024年1月,深圳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列入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名单,《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亦正式发布,为深圳无障碍建设定下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改造建成一批市级重点公共设施、无障碍骨干路网、无障碍社区、无障碍中心区、无障碍公园与自然游憩空间的示范性项目,无障碍城市网络框架将基本形成。到2030年,深圳无障碍城市网络将覆盖城市大部分区域。到2035年,深圳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无障碍空间体系建设完成,实现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网络。

与此同时,深圳也是内地最早规定建设项目需要残疾人参与试用、评测的城市,并建立无障碍城市建设督导机制,制定相应督导制度和流程,推动无障碍设施管理机制从“阶段性督导”转变为“全过程参与”,让无障碍建设形成管理闭环。据介绍,测评的严格程度基本等同于建设项目的验收环节。无论是地铁、学校、医院、公园还是市政道路,只要是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都必须有这个流程。正是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让深圳在无障碍之城的建设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场馆焕新

从物理无障碍到人文关怀

“每一毫米的调整,都是对尊严的一份守护。”

大型体育场馆,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地标;而今在深圳,它们正蜕变为无障碍文明的立体宣言。借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代契机,一场深度场馆焕新席卷全城。

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的改造是润物无声的典范。这里的无障碍升级没有宏大叙事,却将人文关怀注入每寸空间:观众通道的坡度经过毫米级校准,运动员专属动线避开所有台阶障碍;主入口增设的无障碍升降平台,化解了“最后一米”的登高难题;停车场内醒目的无障碍车位与专属落客区,真正兑现了“从车门到坐席”的无缝承诺。

▲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无障碍自动升降梯。

宝安体育中心的改造则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零高差”设计彻底抹平了场馆内外的物理鸿沟,盲道网络如血脉般贯通每个角落。更具温度的是,低位服务台内嵌的语音提示系统,让信息获取突破视觉藩篱;新上线的无障碍导航小程序,通过实时语音导览和设施查询服务,赋予视障者“听觉的眼睛”。当轮椅观众在新设的专属席位享受无遮挡视野,当高对比度指示牌在阳光下清晰闪烁,细节处的人文关怀正悄然改变赛事体验的本质。

▲深圳湾体育中心无障碍停车位。

不仅仅是上述两个场馆,深圳湾体育中心地下停车场的无障碍车位宽达3.8米,防撞装置如守护者般环立四周;光明国际马术中心配备了40多个清晰醒目的无障碍标识,7个无障碍卫生间,2部无障碍电梯,真正做到了每一个环节都可达、可用、可感。深圳的多个场馆正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残障人士的尊重。

好的设施也为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助力。在7月举行的残特奥会自行车比赛中,深圳选手武文茜连夺两金。对于比赛场地,武文茜称赞连连:“这次比赛的场地非常棒,环境优美,骑行赛道优越。同时在赛事组织、安全保障、无障碍设施等各方面都很到位,心里觉得很有保障。”

志愿服务

用专业服务传递城市温度

“最温暖的服务,往往藏在最细微的考量中。”

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搏赢得喝彩;赛场下,另一群人在用专业服务构筑城市文明的基石。

在城市侧,团市委牵头组织开展全市志愿服务,发起“城市志愿服务联盟”,发布志愿服务站点、服装、标识管理规范,联动各团区委、机关国企团组织和全市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组织招募超过3万名城市志愿者参与城市咨询、赛会资讯、文旅服务、交通指引等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全市重点领域志愿服务,累计招募超过20万人次志愿者参与电动自行车治理专项志愿服务;运营全市166个志愿服务站,进行形象升级、服务升级、保障升级;在“志愿深圳”信息系统上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专区”,开展志愿者关爱行动,为赛会举办做好城市侧保障。

▲残特奥会射箭竞赛志愿服务队合影。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组织宣传部(权益保障部)主任黄特对此深有感触:“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深入推进粤港澳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契机,而深圳赛区两个赛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资源共享的办赛模式也将有力地推动深圳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深圳将以这次赛事为支点撬动深圳助残事业蓬勃发展,打造助残服务的双引擎。”

以福田赛区为例,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进程达到全新高度。国际箭联名誉副主席郭蓓的培训课程令人耳目一新:从如何进行无障碍指引,到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尊重,每一个细节都被打磨得“毫米级”精准。有志愿者在训练日志中写道:“助残服务不只是热心,更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把‘尊重’刻进每一个动作。”

事实上,深圳赛区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无障碍保障,从飞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机场志愿者薛静介绍,机场志愿者团队与赛会志愿者无缝接力,从残疾人运动员走出机舱的那一刻起,便全程引领,直至将其安全送达大巴车门,真正实现“机舱门到大巴门”的全流程闭环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涉赛人员不用多走一步路、不用多等一分钟,把时间和精力都留给赛事准备。”

针对机场人流密集、排队耗时的痛点,机场志愿者团队联合机场相关部门,专门设置了两类核心便利服务:安检绿色通道与绿色值机柜台。在安检区域,涉赛人员凭相关证件即可快速通过,大幅缩短排队时间;值机环节则有专属柜台提供服务,工作人员熟悉赛事保障需求,能高效完成行李托运、登机牌办理等流程。“这两类通道就像‘快速通道’,帮我们避开了高峰,为赛事行程节省了不少时间。” 一位来深参赛的残疾人运动员说。

街区蜕变

科技赋能城市无障碍网络

“智慧城市的真谛,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行走。”

走出赛事场馆,一场更宏大的城市变革正在街巷深处发生。《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就明确将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在元宇宙、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智能机器人等若干个成功立项的基础技术研究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中,通过项目立项和资金资助等方式,支持深圳市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2023年7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覆盖全市的无障碍电子地图,率先实现城市级规模轮椅慢行导航。轮椅出行人士、盲人及老年人等有需要的人群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无障碍地图”,就可以通过选择轮椅步道、盲道或公共交通来避开线路上的障碍点,并依图指引使用公共场所的各种无障碍设施。

福田中心区的蜕变堪称科技与人文共舞的典范。这里如今依托《无障碍城区建设实施方案》实现华丽转身:利用热力图、手机信令等大数据信息,对车流量较小的车道进行科学“瘦身”,增大步行通道宽度,保障行人的安全和过街舒适性;中心区38个红绿灯路口全部设置了过街盲道钟,用视频AI技术精准识别弱势群体步态,同步延长信号灯时长,确保行人有足够的过街时间。早在2024年9月,福田区与高德地图无障碍团队合作,已上传500个无障碍设施点位。如今,福田中心区5.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多条道路及周边的公共空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美丽、现代化的街区里充满人性化设计,体现了福田中心城区的包容和友爱,而这其中蕴含着满满的科技感。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无障碍城市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集中精力从城市建设、政策标准、文化宣导、理念普及等方面建设可及、便利、包容、融合的城市,让城市更有温度: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福田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等7个无障碍建设示范街区,完成了市行政服务大厅、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前海城市新中心、大鹏新区旅游景区等无障碍试点行动,全面提升市政设施、城市CBD和旅游景区无障碍水平。

科技助残

创新产品打破能力边界

“科技最有温度的时刻,是让人重获力量的那一刻。”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圳每年研发投入高达1880.49亿元,占GDP比重5.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居全国城市之首。截至2023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3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居全国城市首位。近年来,深圳市残联十分注重科技引领,持续推动科技助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和脑机智能等,不断拓展无障碍“智慧化、数字化”应用场景,让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应用到残疾人事业中。

▲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外,相关科技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场,来自38家企业的108种“科技助残”产品鱼贯而出、展露峥嵘,这些助力残疾人打破沟通与行动障碍的“黑科技”,正在深圳悄然消弭着“残”与“健”之间的鸿沟。

“导盲兔”AI眼镜是深圳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款专为盲人设计的智能设备,能够实时将摄像头“看”到的场景,转化为语音信号,帮助视障观众“看到”精彩的比赛。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以“矫健”的身姿高调亮相,“自动平衡”功能让28厘米高差的楼梯宛如平地,1120级台阶的超长续航是轮椅使用者“去看世界”最坚实的底气。此外,4D毫米波雷达化身“守卫者”,能以秒级速度识别残疾人运动员跌倒动作并启动声光报警;音书政务无障碍系统依托AI技术,能够一键连接专业手语老师,以视频通话的形式为听障运动员提供便捷的沟通服务;智能仿生手(腿)、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轮椅……一大批高科技残疾人辅具设备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颠覆着社会对“残疾”的定义。

▲“导盲兔”AI智能眼镜。

事实上,近年来深圳已逐渐构建“竞赛+孵化+生产+应用”全链条扶持辅具产业发展路径,并自2020年5月利用自有工业区老旧资源,成立运营总面积超过1600平方米的全国首个示范性的无障碍孵化空间。截至2024年12月,深圳市无障碍孵化空间在孵企业已取得专利共计559项、商标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发明专利102项、外观专利63项,以及软件著作权210项,所获奖项共计69项,研发制造出AI智控轮椅、AI雷达智能眼镜、无障碍智能家居系统、盲用数字电视系统、面控智能穿戴设备等高科技助残产品。

结语:

当晨光洒向福田中心区焕新的街巷,科技与人文的共舞正在每个角落上演:AI信号灯为残障人员延长通行时间,无障碍地图的导航引导视障者走向地铁站……这些看似微小的场景,正汇聚成城市文明的磅礴力量。

从宝安体育中心的零高差坡道到光明马术中心的无障碍电梯,深圳的无障碍实践已超越设施建设的层面,它昭示着:城市温度铭刻于红绿灯为蹒跚者多留的十秒温情中,彰显于每个市民心中那份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尊重。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白帆/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