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深圳瞬间 |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就此出发

晶报记者 李岷/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09-01 08:07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如今,文博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个汇聚全球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平台。

2004年11月18日,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馆外飘荡着轻盈的兴奋感。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万众瞩目中盛大开幕,那些曾经被视作“无用之美”的文化符号,被郑重其事地贴上标签、陈列展台、等待估价——这近乎于一场文化领域的“认知变革”。当客家围屋的雕花窗棂与数码动画比邻而居,当潮绣的金线在LED灯光下闪烁,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生产语法正在悄然诞生。

▲首届文博会开幕式现场。

当这场以“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为定位的文化盛会,在这座以“经济特区”闻名于世的城市开幕时,深圳打造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雄心壮志,已经跃然而出。

经济特区,文化立市

首届文博会展馆内,来自徽州的制墨大师演示着“点烟”“和胶”的千年技艺,一旁的投资人表示,想批量生产“文人体验套装”;一位年轻的苏州绣娘,双面绣绝技原本只能在旅游商品一条街上蒙尘,如今却在文博会上意外获得独立设计师青睐,将凤凰羽翼绣上了时装周的秀场霓裳;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不再是士大夫书斋中的清供,而是化身品牌标识跃上企业礼品清单……

进入21世纪,当“中国制造”的标签贴满全球,文化这看似柔软的存在,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任务——它要从一种朦胧的“软实力”,锐化为具有清晰产业链与利润表的“硬产业”。历史的契机,降临在深圳这座素来以经济闻名的城市。

事实上,首届文博会的诞生,背后有着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量。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尚处萌芽阶段,深圳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城市创新基因与产业转型需求,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目标,明确将文化产业培育为继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彼时,国内缺乏国家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为打通文化资源流通渠道、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圳主动谋划,联合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酝酿创办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盛会。

文博会的筹备堪称中国会展史上的“深圳速度”与“政策创新典范”。在报批立项过程中,它一年内经历三次“升格”,由深圳市主办到广东省主办、再到国家主办,并首次入选“全国十大文化事件”,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展会。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更标志着中国首个集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平台正式诞生。

从文博会唯一分会场到“油画第一村”

首届文博会展览总面积达43130平方米,共有7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其中包括来自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2家企业。而特别引起国内外参展商和买家关注的一大“亮点”,是文博会独具匠心的一个创举:分会场。

▲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作画现场。

大芬油画村作为首届文博会唯一分会场,开幕当天,1000名画工身穿统一的白色T恤,举行油画创作表演,盛况令观者注目,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参与集体创作的画师赵小勇,在文博会“千人油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自欧美的油画订单试图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市场。深圳便成为新一代油画工厂最合适的选址。大批香港画商带着欧美的订单涌入,雇佣更便宜的画工,大芬逐渐成为批量生产油画的聚集地。画工们天天埋头画画,来深圳打工的赵小勇也是其中一员。那时他没想那么多,只觉得能赚钱就好。没想到,这一干居然干了20多年,甚至全家都以此为生。在这里,画廊、工坊、工作室、展馆早已超出复制工业群落的界定。

而大芬迎来高光时刻的契机,正是2004年首届文博会。“文博会后,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国外源源不断地飞向大芬。”时任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周峰介绍,2003年,大芬的油画销售额为8000万元,而在首届文博会举办后,大芬当年的销售额就跃升为1.4亿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欧美市场70%的油画来自中国,其中的80%则来自大芬。赵小勇临摹的梵高油画,成为大芬制造的品牌产品。

2016年,同样是在一个深秋,一部纪录片《中国梵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放映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大芬村,并将它定义为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而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正是赵小勇,这位从第一届文博会上走出来的画师。

▲纪录片《中国梵高》海报。

中国文化第一展,亮丽的城市名片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教授曾对文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文博会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易的平台,还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文博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也可以了解到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如今,文博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个汇聚全球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它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自2004年首届举办以来,文博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发展。二十余年间,文博会从深圳出发,走向全国,拥抱世界,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和重要引擎。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的一张靓丽名片。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岷/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