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推动海洋文化普及,进一步提升深圳中小学校青少年海洋文化意识,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联合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共同策划了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海洋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首场活动走进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活动以“行走的展厅+移动的课堂”创新形式,打破展馆边界,把海洋文化搬进课堂、送进校园,全方位打造沉浸式海洋文化体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千年海丝历史厚度与海洋灾害实用知识的海洋文化盛宴。


海丝主题展:校园里“触摸”千年历史
在龙城小学红领巾广场举办的“蔚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海洋历史文化展,成为同学们争相打卡的“校园新景点”。展览汇集了海洋绘画、古船模型等丰富展品,依托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学术资源与专业团队,将千年来的海洋故事从史书中“请”到校园。

现场通过专人引导参观、趣味讲解的方式,向同学们分享中国古代航海人的探索故事,传递千年航海智慧。同学们驻足欣赏海洋绘画、观察古船模型,在直观体验中了解中国海洋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跨越千年的航海勇气,在可触可感的体验中读懂海洋历史文化。
海洋监测讲座:校园课堂学“硬技能”
11月南海台风依旧“活跃”,这场贴近生活的科普讲座恰逢其时。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庄晓珊老师把海洋灾害科普搬进了龙城小学,为四年级250多名学生带来“知浪起 觉潮生 筑牢蓝色防线”海洋主题讲座,用一堂接地气的趣味课堂,带领学生们了解海洋灾害和海洋预报员的故事,为学生们筑牢海洋安全防线,干货满满还易懂。

讲座现场,庄晓珊从深圳特色海洋生态、美丽的海底世界切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风暴潮、灾害性海浪、台风等海洋灾害的危害,详细介绍了海洋预报员的工作日常,让同学们明白海洋监测、预警与防范的重要性。互动问答环节中,“风暴潮预警分几级?”“灾害性海浪的有效波高是多少?”“遭遇离岸流该怎么办?”等问题引发同学们热烈抢答,同学们在趣味互动中快速掌握了实用的海洋防护技能。

未来可期:让海洋文化扎根青少年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岩鑫教授表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离不开全民海洋文化意识的深度觉醒,而青少年正是这场觉醒的核心力量。本次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携手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共同策划的‘海洋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正是推动深圳中小学校海洋文化科普的重要实践,旨在激活青少年这股核心力量未来在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海洋文化研究为根基,以校园海洋文化科普为核心发力点,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为理念,推动海洋文化认知的社会裂变式传播。”

此次龙城小学之行是“海洋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的精彩开端,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种子。
接下来,该基地将依托“2024-2025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的品牌优势,让系列活动持续走进更多校园,开展主题鲜明、体验感强的校园科普活动,让海洋文化深入人心,助力培养更多具备海洋文化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为海洋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据了解,2024年10月21日,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邮轮母港)基地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评为“2024-2025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据悉,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海洋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主办,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邮轮母港)基地(2024-2025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承办,并得到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该活动旨在让海洋文化“走出基地、走进校园”,通过将生动的展品与精彩的讲座系统化送入校园,打造“流动的科普基地”,实现科普资源从“等进来”到“送进去”的转变。此举有效突破了固定场馆在空间与接待能力上的限制,化解了学生大规模外出面临的现实困难,让海洋知识跨越围墙,直达校园,使更多的深圳青少年都能更平等、便捷地感受海洋文化魅力。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