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感知民生冷暖的“神经末梢”。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集、诉求多元、风险潜藏等挑战,龙岗区吉华街道坚持党建统领,推动资源力量向小区下沉,通过“干部下沉、芳龄学院、楼栋红管家、经验集智”四维融合,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光华社区的实践,成为这一创新的生动注脚。
干部下沉一线:贴心服务到家门
“有问题找‘第一书记’,准没错!”在吉华街道,这已成为许多小区居民的共识。今年,街道精心选派11名党员科级干部下沉至矛盾多发的重点小区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将组织阵地直接建在居民家门口。这些下沉干部依托“线上入群+线下入户”双渠道,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线上加入小区各类社群,实时响应居民诉求;线下通过定期党建活动、志愿服务与沟通交流会,主动亮身份、问需求、解难题。
阳光花园小区党支部第一书记吴德帅的工作日常就是生动例证。面对一起持续数周的犬吠扰民纠纷,他不仅线上耐心疏导双方情绪,还线下组织社区工作站、物业和街道执法队召开协调会,最终促成双方谅解。“干部沉下去,民情浮上来。”吴德帅说,“我们要让居民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解得了难。”
吉华街道还建立“下沉干部联席会议”机制,由党工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对跨部门事项实行“一事一协调”,确保居民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今年以来,下沉干部已成功化解多起治理难题,显著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
“芳龄学院”:邻里温情暖家园
基层治理既要解“急难愁盼”,也要暖“精神需求”。光华社区打造“芳龄学院”公益平台,以妇女群体为切入点,发掘社区能人为居民提供免费培训。
“抬头,挺胸,感受指尖延伸的力量……”在小区的党群活动室里,罗女士正耐心指导学员调整仪态。学员张女士分享道,她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背酸痛,经过两个月的形体训练,不仅体态改善,疼痛也明显缓解。“更珍贵的是,在这里认识了这么多好邻居,我们常相约散步、喝茶,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大院生活。”
如今,“芳龄学院”已累计开设37门课程,组建了一支包括30名教师、26名班委和584名学员的成熟队伍。除了常规课程,学院还定期举办读书会、茶话会等活动,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重要纽带。许多学员从“旁观者”变为“组织者”,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罗女士自2021年起担任义教老师,即便后来搬离小区,仍坚持每周返回授课。她认为,“芳龄学院”超越了技能传授,更让居民走出家门、建立信任、重塑亲情,使小区从居住空间升华为邻里相依的“精神家园”。
“红管家”护航:纠纷化解在楼栋
在光华社区,一批群众信任的老党员和热心居民担任楼栋“红管家”,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与网格员、社区民警紧密联动,实现“小事不出楼栋”。
华龙新村曾发生一起“天台锁闭”纠纷:9楼住户因清晨晾晒噪音私自锁闭天台,引发其他住户不满并堵塞消防通道。“红管家”唐先生第一时间上报,联合网格员、党支部书记组成调解小组,耐心倾听诉求、普及法律知识,最终推动达成“错峰晾晒+共同维护”的解决方案。
为激发“红管家”积极性,社区联合51家爱心商户提供专属优惠和服务。今年以来,“红管家”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9520小时,参与社区治理热情持续高涨。
“微课堂”汇智:经验共享促提升
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却需要“经验共享”。吉华街道搭建“吉治先锋社区微课堂”,遴选长期扎根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开展“传帮带”。
微课堂从光华社区开启首期课程,专职工作者郑锦潭分享了花语岸小区物业更替的案例:面对业委会“难产”、物业矛盾突出的困境,社区代行业委会职责,多次组织召开业主会议,最终实现物业顺利交接并协调降费续聘。
目前,微课堂已举办5期,来自5个社区的10名工作者围绕信访调解、环境提升、社会救助等主题进行分享,现场参与超150人次。一次次思维的碰撞、情绪的共鸣,让基层智慧在交流中流动,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
从下沉干部筑牢服务堡垒,到“芳龄学院”重塑邻里亲情;从“红管家”护航楼栋和谐,到“微课堂”共享治理经验,吉华街道将党建深度融入小区生活,用有温度的服务、有智慧的治理,绘就一幅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新画卷。未来,吉华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为超大城市善治提供更多“吉华经验”。
编辑 刘彦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