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基孔肯雅热,开学季的校园里,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新亚洲学校九年级学生以 “劳动 + 探究” 为笔,在 “发现问题—求证真相—动手实践”的链条中,写下了一段关于责任与成长的故事。
跨域对话与学术求证
寻找科学“方法”让蚊子无处可藏
为给开学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龙外(集团)新亚洲学校在假期开展了“如何做好防蚊措施”的劳动课程。该校九年级许洛宁同学与香港格雷中学吴泽璟同学围绕“面对基孔肯雅热,深港两地采取了哪些预防和有效措施?”等问题展开线上研讨。通过视频连线,两地学生分享并讨论了各自收集的资料,还交流了学校对师生开学前的健康监测工作,以及校园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杀情况。
“不只是‘有风险’,更要知道怎么防。”交流结束时,许洛宁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光担心没用,得找到能落地的办法。”而网上出现的蚊子抗药性相关信息,也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与热议,“如何自制安全的驱蚊工具”成为九年级同学不约而同的想法。
“常用防蚊法会不会失效?”“怎样防蚊才安全有效?” ……带着疑问,学生们开始寻找答案。九年级学生别胤羲结合自然选择知识产生好奇,收集同学们的想法与自制方案,带着对蚊虫防治技术的疑问,主动联系请教华大基因高级信息分析工程师太帅帅——这位曾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论文的专家,不仅充分肯定了别胤羲的科学思考方向,认可学生“从实践需求出发、以科学思维发问”的探究模式,还从专业视角详细解读了生物防治的优势,分享了相关技术的突破方向,并鼓励大家关注前沿进展。
从 “采购” 到 “调配”
动手制液的劳动里藏着巧思
有了科学方向,学生们开启了“实验室预备场”,以分组集中讨论形式,针对不同方案开展“化学工程师的教室保卫战”:有的采购材料,从家里带来小苏打、白醋等生活用品,到超市选购新鲜薄荷叶、风油精,再到药店购置维生素 B1 和藿香正气水;有的负责处理原料,按照专业指导的“干燥 — 切碎 — 浸泡”步骤,在劳动教室的操作台上小心研磨、捣碎薄荷叶;还有的负责调配浓度,“乙醇和水的比例是 3:1,风油精加 5 滴还是 6 滴?”大家对着笔记反复核对,连搅拌速度都特意控制,“慢一点,别让有效成分挥发了。”
“原来‘泡草药’也是技术活!”负责滴加藿香正气水的罗江樊同学笑着说。第一次调配时,因藿香正气水添加过多,液体带有刺鼻气味;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调整比例,减少2滴藿香正气水后,气味明显温和了许多。当第一瓶泛着淡黄色的驱蚊水成功装瓶时,“九年级自制驱蚊水 V1.0”正式诞生,同学们的脸上满是成就感。
向化学老师借几分 “严谨”
实验室“进阶”让成果更可靠
“自制的驱蚊水到底有没有用?得测一测才知道。”大家将困惑告诉化学学科的张老师,张老师带着大家走进实验室,讲解实验的安全性与严谨性,共同验证自制驱蚊水的效果。
在张老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了三种方案的自制驱蚊水,并开展“驱蚊效果对比实验”:通过气味对比、将驱蚊水喷入装有蚊虫幼虫的器皿中等方式,观察幼虫活动情况,最终汇总了不同方案的气味表现、对蚊虫嗅觉的干扰效果、对皮肤的刺激性等数据。
“大家还能做得更好……”张老师指着实验记录建议,“溶液有些浑浊,可能是萃取不够充分。”她随后教大家用漏斗进行二次萃取,“这样能让有效成分更纯,驱蚊时间也能更长。”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从劳动教室的初步制作,到实验室的精细优化,动手不仅要“做出来”,更要“做得好”,这才是真正的探究。
校园消杀“蚊”风丧胆
把劳动“成果”变成校园“守护”
“走!去喷驱蚊水!”当经过三次改良的“九年级自制驱蚊水 V3.0”最终完成时,大家提着喷壶分成小队,走向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室内、教学楼窗台边、操场看台缝隙等“卫生死角”,此刻成了消杀的关键区域,大家互相提醒:“花坛边蚊子多,沿着边缘喷一圈!原来对蚂蚁也有用……”
喷完最后一瓶驱蚊水时,看着自己亲手调配的液体在校园里留下淡淡草木香,桑雨婷同学笑着说:“知道这东西能真正保护大家,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学校课程负责人表示,从关注一则信息,到开展一场跨域对话;从向专家请教的严谨,到实验室里的较真;从亲手调配驱蚊水,到在校园里细致喷洒——九年级学生的这场“驱蚊行动”,早已超越“劳动教育”的单一课堂。这是一次“发现问题就主动向前”的成长:不做旁观者,敢做行动者;这是一场“把知识变成力量”的实践:让书本里的道理、实验室的数据,落地为守护校园的具体行动;这更是深港少年、师生家校、高校与中学联动的缩影——当教育的温度遇上探究的热度,劳动便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它教会少年,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回应世界的关切。
开学了,此刻的龙外(集团)新亚洲校园里,草木香混着驱蚊水的淡香,风一吹,仿佛都在诉说:这是开学季最动人的“劳动答卷”。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