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无论在国家政策还是教育自身发展层面,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双减”政策影响的部分教培机构,也主动转型,布局素质教育领域。麦可思研究发现,或许得益于部分教培机构在经历重大业务结构调整后,较为成功地转换了赛道,中小学教辅机构吸纳2023届本科生的比例(5.5%)止跌回升,较上一届增长0.4个百分点;并且除了来自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外,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也成为从业毕业生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伴随“营转非”的落地,中小学教辅机构的从业薪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在此情况下,中小学教辅机构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从业,则是一个新的挑战。
止跌回升!5.5%本科生进入中小学教辅机构
长期以来,教育都是应届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类(2023届为13.6%),尤其在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的比例曾一度呈上升趋势,2020届已接近8%。不过伴随“双减”政策出台,各类教育辅导和培训机构得到进一步治理和规范,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的比例从2020届的7.9%,持续降至2022届的5.1%;直至2023届止跌回升。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生进入中小学教辅机构的比例为5.5%,较上一届增长0.4个百分点。这或许得益于部分教培机构在经历重大业务结构调整后,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从“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赛道转换。
音、体、美毕业生,成为“新一代教培人”
在“双减”政策发布的背景下,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的规模显著压缩。教培机构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素质教育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多个头部教培机构布局素质教育领域。他们利用原有的教学场地、师资资源和市场渠道,快速调整课程体系,并凭借之前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营销经验,吸引了一批对编程、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感兴趣的学生。
随着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调整业务方向,与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麦可思研究显示,2021~2023届在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的本科生中,除了来自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外,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的毕业生也成为其主要构成。
中小学教培从业薪资回升,但优势不再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的监管也同步加强。伴随“营转非”的落地,各地的学科培训费用大幅跳水,教培行业从业者也面临收入缩水的挑战。同在教育行业内,中小学教辅机构的从业薪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2023届在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本科生,月收入为5261元,较2022届(5092元)增长了169元。在经历前几年薪资连续下降的情况后,迎来一定幅度提升。对比教育业整体薪资情况,2023届在中小学教辅机构从业群体月收入与教育业平均水平(5253元)基本持平。而三年前,在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本科生月收入(2020届:5301元)相较于教育业平均水平(5032元)高出269元。
另外,从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分析中,也能看出中小学教辅机构薪资优势不再。麦可思研究显示,在中小学教辅机构就业的2023届本科生就业满意度为74%,虽然较2019届(67%)有明显提升,但进一步分析可知,2023届因“收入低”对就业不满意的占比为73%,较2019届的65%提升了8个百分点。
坚持学科类校外培训公益属性,有效减轻了学生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对广大的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利好政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对比2017~2023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中小学生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支出占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已从10.5%下降到8.4%(支出均值的计算包含支出为0的家庭)。但对于中小学教辅机构而言,在薪酬吸引力不如以往的情况下,如何还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业则是一个新的挑战。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