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数字化赋能教育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教育界一大现象是各类教育App泛滥。面向学生、家长的,乃至面向学校、教师的App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有些带有明显不合适的商业信息、广告推送,个别产品还可能带着不良信息。近日,北京市对此出台整治举措,发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实施细则》,明确教育App入校坚持“非必要不选用”“选必严审”原则,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与学分和成绩挂钩。
这几年,教育App市场蓬勃发展,甚至可以说“野蛮生长”,社会褒贬不一。如何甄别这些App的成色,防止教育受到干扰、学生受到不良影响,让学校、家长都焦虑不堪。在这样的情形下,北京市出台措施,建立完善教育App选用审核报备机制,加强日常监管,无疑是及时而科学的干预。
按照新规,北京各级各类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的教育App,均需经教育部门和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平台审核备案从严选用后,方可进校。同时控制数量,紧扣入校教育App必须符合“双减”政策规定,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得传播消极信息、不良信息,不得出现游戏链接和广告等内容。这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数量、资质、内容、选择等角度的把关从严,对于治理教育App“泛滥成灾”,减轻师生家长“指尖之累”,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
同时,“选必严审”规则的确立,对教育App开发运营商,对处于选用主体位置的学校、师生和家长,以及有关平台而言,也是一个无形的提醒和约束,对规范教育App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正向规约价值。
教育App进入学校,最大的作用是助力智能数字化育人和青少年成长。能否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切实起到科学有效的正向助力效应,关键还要看此类App是否从根本上遵循了教育的规律,以及能否融入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很显然,这不仅要看入校把关选择是否到位,更要看入校后是否能发挥积极效应,规避负面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教育类App,并不谋求进入学校,主要面向家长和学生。对此,家长要负起更多责任,认真分辨其水平质量,查看其中是否存在诱导性消费和不良信息,一旦发现,就应向公安、网信、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相关管理部门也应从强化动态监管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入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等通道,并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测、走访学生和家长等,真实掌握此类App运营和管理情况。教育类App市场方兴未艾,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监督,可为规范促进这一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助力;要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的进步,助力教育的发展,更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这样的监督体制。
作者: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