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光明区光明街道东周社区在星河片区7个小区同步开展“星光邻距离”国际邻里节之“彩绘新生·绿缀家园”微改造行动,35组亲子家庭通过议事决策、彩绘改造、绿植认养,让裸露地面变身“邻里绿洲”,生动诠释了“儿童引路、全民共治”的社区治理新范式。
为构建和谐“熟人社会”,推动“陌邻”变“近邻”,光明街道创新推出“新居微治”治理品牌,以“国际邻里节”为载体,深入践行“邻里全融合”理念。
作为品牌实践的生动缩影,东周社区以“近邻议事会”汇集童声智慧、以“活力积分”激活邻里参与、以“邻聚微社团”深化共建共享,成功将“未来小公民学院”青少年的观察力转化为社区微改造的驱动力,
童声议事定方向,“小观察员”撬动“大治理”
“小区角落的裸露地面光秃秃的,能不能种点花呀?”5月的一次“近邻议事会”上,“未来小公民学院”的“小小观察员”将7个小区的裸露地面问题搬上讨论桌。
这些来自孩子们的观察报告,被郑重纳入社区“民生微实事”清单。结合“未来小公民学院”“小手拉大手”的协同理念,社区决定以“星光邻距离” 国际邻里节为契机,策划一场亲子共同参与的微改造行动,让孩子们的“金点子”落地生根。
东周社区党委书记介绍:“通过组建‘童声议事团’,让孩子担任‘社区规划师’,从‘发现问题’到‘投票决定改造方案’,全程参与治理闭环。”最终,孩子们提出的“彩绘花盆+绿植补种”方案以82%的支持率成为邻里节重点活动。
活力积分聚合力,邻里共绘“治理同心圆”
如何有效激励居民从社区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光明街道以“活力积分”为纽带,构建“助邻志愿服务”激励体系。本次微改造行动中,亲子家庭可通过彩绘创作、绿植捐赠、认领养护等获得5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邻家志愿服务队”提供的家政服务、儿童托管等权益,形成了“服务-积分-激励-再服务”的良性循环。“攒积分不仅能换礼品,还能让孩子当上‘社区环保小卫士’,可谓是一举两得!”一位家长兴奋地表示。
活动现场,在“邻聚微社团”成员——微改造主理人涂鸦堡老师的带领下,35组家庭热情投入。作为“近邻课堂”孵化的文化类主理人,她巧妙结合“未来小公民学院”的实践经验,引导大家从“小小观察员”的视角进行创作:有的家庭以健身区为原型,勾勒邻里运动场景;有的用绿植图案呼应裸露地面的“补绿”目标;有的以玩伴嬉戏为主题,让童真童趣跃然盆上。活动不仅完成了小区旧花盆的彩绘焕新,还募集了大量家庭捐赠的绿萝、多肉等绿植。
微改造成效初显,“裸露点”蝶变“邻里绿洲”
曾经被“小小观察员”标记的星河二期裸露点,如今成为此次行动成效的最佳见证。社区特意在此搭建的多层盆栽架成了“焦点”,垂藤绿萝绕架而生,亲子们亲手绘制的彩绘花盆沿边排开,曾经的“空白”角落已然蜕变为吸引居民驻足交流的“邻里绿洲”。“以前孩子总说‘想让社区变美’,现在通过我们一起动手,真的看到了变化!”一位家长展示着手机里的积分记录和孩子与绿植的合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步各小区,裸露地面已被盎然绿意覆盖,彩绘花盆上的滑梯、凉亭图案,无声诉说着“童声引路、邻里同行”的温暖故事——这里不仅是被美化的家园,更是“社区即课堂”的鲜活教材。
打造“新居微治”品牌,绘就光明治理新图景
作为国际邻里节“初识-共学-共建”的关键一环,这场微改造行动既是“未来小公民学院”实践的延伸,也是光明街道深化“邻里全融合”体系、打造“新居微治”品牌的精彩缩影。
今年以来,光明街道通过系统实施“邻里全融合”十大措施,推动“新居微治”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开展“近邻议课堂”478场、“近邻议事会”179场,举办邻里活动90场,组织助邻志愿服务310场,成立“邻聚微社团”30个、“邻家志愿服务队”30支。通过搭建“近邻议事会”平台,让居民真正成为了社区治理的“主人翁”;依托“邻聚微社团”和“邻家志愿服务队”,培育孵化了一批像涂鸦堡老师这样的社区自治骨干力量;丰富的邻里活动和嵌入“活力积分”的志愿服务则有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让“邻里互助”蔚然成风。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邻里关系实现从“陌邻”到“近邻”的实质性转变,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光明街道将持续深化“新居微治”品牌建设,着力推动治理经验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系统总结提炼东周社区的成功做法在街道全域进行推广复制,真正实现“邻里全融合、治理全参与”的美好愿景,让“新居微治”成为光明街道基层治理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