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迁移而教,2025年光明区教师暑期研训活动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通讯员 陈岱灵 温燕姿
07-24 17: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有人会说,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到技术和科学领域。”

“我说,数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会思考!”

这是广东省特级教师王纯旗老师在2025年光明区小学数学暑期研训活动上的开场白。他以引人深思的发问,启发教师们主动思考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揭示出了本次暑期研训“为迁移而教”的核心主题。

广东省特级教师王纯旗

教育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思维的启发。2025年7月中旬,光明区教科院组织开展了2025年光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暑期研训,各学科以“为迁移而教”为研训主线,强调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从课标落地、技术赋能、专业能力到团队共建,全方位探索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让能力快速成长。

迁移的起点:从新课标到新课堂的真实转化

“双新”背景下,“为迁移而教”首先需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小学数学研训中,广东省特级教师王纯旗以数学教育的三大基本问题——“为何学?如何学?教什么”为切入点,深刻指出课堂教学需依托新课标,实现从“教知识”“教解题”到培育“会学习”“会解决”能力的本质跨越。同心小学副校长彭艳英以“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的方法与思考”为主题,结合具体案例呈现了小学数学“圈理拎”三步研读法,助力教师高效转化教学资源。生物学研训中,生物学教研员刘大政剖析了当前初高中教学困境,直指新课标落地的现实痛点;并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拆解“确定主题—目标分组—计划决策—实施交互—成果展示—多维评价”六步框架,为教师指明了新课标落地的清晰路径。

同心小学副校长彭艳英

迁移的支点:技术赋能下的能力跃升

当人工智能成为学习的“加速器”,“为迁移而教”有了更多可能性。高中英语教研员唐邦顺以“人工智能辅助深度教学”为题做分享,他强调,命题改革牵引教学改革,教师应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事实性问题转向设计更多能培养学生推理、概括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唐邦顺还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AI技术实现语篇的深度解读,为构建思维型英语课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高中英语教研员唐邦顺

光明小学副校长周烨以“教学智能体赋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阐述了教学智能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与运用策略,结合实践案例生动呈现了教学智能体在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深度求索、课后作业设计等方面的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是增效,更是重构——打破传统的知识建构方式,以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培养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学生拓宽了路径。

光明小学副校长周烨

迁移的落点:从专业能力到学习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实现“为迁移而教”的关键保障。初中物理教研员孟哲在分享中系统梳理了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的教师成长周期,明确指出各成长阶段需掌握的核心能力。孟哲结合听课调研实例,深度剖析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效性弱、学生物理观念不清晰等常见问题,给出了“针对性强、拿来就能用”的课堂优化方法。体育教研员蔡于江指出,本次体育研训形成了理论建构、技能展示、竞赛经验的立体研训生态。华附光明星河小学麦原野以“篮球技能展示与设计策略”为主题,通过动态演示拆解了三步上篮教学难点;光明区高级中学严行则针对“高中专项技能教学策略”,结合实战解析分层训练体系。

体育教研员蔡于江

迁移的生态:从个体成长到区域共进

“为迁移而教”不仅关乎课堂,更有赖于团队协作与系统支持。在本次暑期研训中,精品课建设是一大亮点。各学科通过标准化打磨,将迁移理念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范式。深小曙光学校唐黎明重点分享了实验精品课的设计与制作,结合“设计校园停车场”等案例,阐述了微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范式,以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华中师大勤诚达学校潘咏意分享了小学英语精品课从教学设计到视频打磨的实用技巧,并深入解析了如何在课程中打造亮点,呈现了一堂生动的“精品课密码”拆解课。光明区高级中学马超聚焦深度解读了生物学科精品课遴选标准与实操要点,强调精品课的设计需要激发教学创新、构建优质资源库、服务个性化学习,严守“方向正确、学科严谨、原创规范”底线。光明小学李源发讲解了聚焦核心素养的体育优课建设策略,从精品课程开发、赛事突围要点等维度,提供了打造优质体育课程的系统方法论。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区教科院打造的暑期研训平台,让精品课建设、思维课堂构建、素养命题等优秀经验在区域范围内迁移共享。这种共研共生的研训生态,正是教育迁移力的最佳体现。

深小曙光学校唐黎明

“为迁移而教”的本质,是让学习从学会知识,走向习得一种思维方式。2025年光明区暑期研训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新学期的课堂上,这些实践和探索将继续生长。而光明教育人,正在用专业与智慧,让“为迁移而教”的力量更加深远、持久。

(图片由光明区教科院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通讯员 陈岱灵 温燕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