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架空层告别杂物堆积,闲置场地变身亲子乐园与茶歇角——11月下旬以来,在深圳市光明区马田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引领下,石围社区“彩筑三驿・乐活千邻”邻里活动空间正式投用。这场聚焦城中村“微空间”的改造,紧扣深圳城中村“整治提升、精提质”的综合治理方向,不仅补上公共设施短板,更破解了人口结构复杂、邻里疏离的治理难题,成为街道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

作为典型城中村,石围社区此前长期面临资源错配的困境:闲置的架空层、场地多被杂物占用,居民休闲无去处,新老住户互动寥寥,“同住一栋楼、相逢不相识”成为常态,给社区治理带来不小挑战。街道党工委在调研中精准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将石围社区微空间改造纳入城中村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指导社区以“低成本、精利用”为思路,盘活这批“沉睡资源”。
按照街道城中村综合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小切口惠民生”的工作要求,社区将闲置空间改造为集健身区、儿童游乐角、休憩交流区于一体的“家门口会客厅”。“以前下楼只能挤巷弄,现在这儿既能带娃玩,又能和邻居聊家常,社区味儿浓多了!”居民李阿姨指着崭新的滑滑梯笑道,不少新租客也坦言,这个空间让他们更快融入了社区,真切感受到城中村整治提升带来的生活变化。
更关键的是,“会客厅”成了基层治理的“连接器”:投用仅一周,社区就通过这里收集到垃圾分类优化、充电桩增设等12条民意建议,居民参与议事的频次较此前提升三成。“以前上门走访常遇闭门羹,现在大家聚在这儿,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石围社区网格员说。这一变化,正是街道党工委推动“空间改造”向“治理升级”延伸的初衷——通过微空间激活居民参与热情,让城中村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
这种“微改造激活大治理”的模式,既是街道党工委贯彻深圳城中村更新从“大拆建”转向“精提质”的具体举措,也彰显了城中村综合治理“不搞大拆大建、重在民生改善”的核心方向。无需大投入,仅通过空间盘活,便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织密了邻里纽带。据悉,社区下一步还将持续挖掘更多闲置角落,拓展“会客厅”的便民服务功能,让城中村综合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辖区居民。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邓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