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西浦高中:让成长不设限

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
05-12 14: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深圳福田,一所熟悉的校园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入公众视野。它的新名字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外国语高级中学”,简称“西浦高中”。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深圳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年,福田区人民政府与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大学”)强强联合,先行先试,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和管理体系,组建西浦基础教育集团。这场转型不仅是一次办学模式的更新,也意味着一种人才培养路径的重新构建。

近日,广东省十几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西浦高中,围绕“西浦班”、AI智能教育、学校特色课程、微缩艺术工作室等多个教学现场,与学校党委书记兰兵面对面交流,共同探寻这所融合式高中如何打开学生成长的更多可能。

“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能攻读世界名校”

“组建西浦教育集团,是学校发展的一次重大跨越。”学校党委书记兰兵坦言。

在他看来,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单一路径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需求。“我们希望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具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成长环境。西交利物浦大学融合了中西方教育优势,特别在质量监控、师资建设、国际认证及研究生升学指导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与这样一所高校合作,为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能让广大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子燃起攻读世界名校的希望。”

以此为基础,西浦高中构建了“文理书院”“艺体书院”“国际书院”三类育人架构,分别对应普通高考、艺体升学和国际留学方向,力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这套架构中,“西浦班”的设立尤为引人关注。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核心承载,该项目由西浦高中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设计,提供一条“高中—本科—硕士”贯通式升学路径。具体而言,即“3+4+1”模式:学生在西浦高中完成三年高中学习,考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再通过大学体系协助申请,大概率进入世界知名高校完成一年制硕士课程。“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世界名校的绿色通道,而且相对路径清晰、体系可行,不仅能提升求学效率,让学生在体系化支持中看到自身的可能性。”

记者获悉,在高中升大学阶段,学生除了正常高考路径外,还可通过“6+3+1”综合评价机制申请进入西交利物浦大学。“6”代表高考成绩折算占总分的60%,“3”指校测成绩(如面试或综合素质评价)占比30%,“1”则为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成绩,占比10%。该机制更关注学生长期积累与实际能力,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拔通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综评”考试今后或将在西浦高中举行,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参与面试、测评等环节。这不仅节省了准备成本,也提升了申请的便利度和命中率。

“西浦班”的实验样本

记者们走进西浦高三“西浦班”的课堂时,教室内正在进行一场小组讨论,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老师穿梭其间,不时引导。目前,西浦高中三个年级均开设西浦班,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

担任高三西浦班班主任的卢佳琦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90后,他向记者透露:“西浦班主要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此外,英语成绩也是重点考察内容,要以能听懂全英文授课为起点。我们希望选拔出那些有潜力、有冲劲、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生。”

西浦班强调小班制教学。每间教室配备单人单桌,方便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节奏给予针对性指导。“每个人的进度都不一样,我们希望他们在各自的节奏中稳步前行。”高二班主任邵珺说。

不少学生表示,在这里,不仅课堂体验更开放,课后还有老师的线上线下辅导,学习效率提升明显。“这里的老师真的很愿意花时间陪我们”,一位高三学生说,“从作业辅导到升学规划,每个人都有被关注到。”除了课程支持,西浦班也注重实践拓展。曾有学生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参访,在交流中切实感受到世界名校的学习氛围。

“西浦班的升学通道十分广阔,学生们除了可以申请‘西浦大学’,国内的知名大学以及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学都向他们敞开大门。”国际书院主任陈松岩介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方向、目标院校都是不同的,我们会提供一对一的升学指导,帮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径。”

技术与热爱,打造多元成长支点

在西浦高中,AI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遥远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之中。走进一间普通教室,墙上的电子屏幕不仅展示课表和课程内容,还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数据。AI助教系统已在多个班级常态化使用,协助教师诊断学习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

“AI不是用来代替老师,而是协助我们看得更细、走得更远。”信息中心主任赵小艳介绍,学校正在建设AI实验中心,引入虚拟现实与智能测评系统,探索更具沉浸感的教学新场景。

数据显示,目前学生通过AI平台累计自主学习时长已超过30万分钟。系统不仅能在题目讲解上提供即时反馈,也能为学生生成错题地图和提升路径。“用技术服务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变成技术操作。”赵小艳说。

在校园的另一隅,热爱和创意也同样被认真对待。

艺术楼一层,藏着一间精致的微缩艺术工作室。模型台上,一列列火车、一栋栋楼宇、一幕幕场景,都是学生亲手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在深圳科技馆、日本静冈模型展等展出。

“学生不是来‘玩模型’,而是在通过动手探索世界结构与逻辑。”指导老师王毅说,课程设置融合建筑、设计、材料、历史等多学科内容,不少学生也因此在升学时有了更明确的专业意向。

学校的体育与艺术课程同样丰富。学校击剑队已参与市级及全国青少年赛事,街舞、播音、戏剧等社团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年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都成为学生尽情表达的舞台。

“热爱是成长的原动力,学校要做的,是把这些动力保护好、引导好。”校办公室副主任曲颖说。

一个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大概就是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梦想能实现的希望。从“福外”到“西浦”,这所学校的变与不变,是一座城市基础教育探索的缩影。变化的是课程框架、评价机制、路径设计;不变的是育人的初心和对学生成长价值的尊重。

教育不是塑造统一模子,而是为多样的人打开多样的门。无论是留学深造,还是参加高考;无论是艺体专业,还是文理兼修,在西浦高中,每种选择都被认真看待。

目前,教育生态在不断变化。在西浦大学的指导下,西浦高中正进行项目式、研究性,以及跨学科融合教育实践,让每位西浦学子,都能在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踏实走远。正如兰兵书记强调的:“全力为学生打造多元成长通道,让学生成为理想的追梦者、筑梦者、圆梦者。西浦高中培养学生不是定义学生,而是让学生定义自己、定义未来。”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