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街道:“民意速办+代表履职”机制创新,赋能基层治理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慧如
03-03 16: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南园街道组织召开“人大代表·民意速办共商会”,率先将人大代表履职与基层民意速办工作深度融合,共商共评,人大代表领衔办理疑难工单,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代表领衔:多元智慧破解民生难题

会上重点研究了老旧小区“第六立面”的清洁问题,此类问题涉及面广,事关小区形象和广大居民安全。南园街道作为深圳市的老城区,辖区内20年以上楼龄的小区高达九成,楼顶杂物堆放问题多发。而多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费标准不足1元、且难收取,管理处仅能维持日常管理,对于楼顶杂物清理有心无力。针对这一问题,代表们纷纷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积极出谋划策。

夏宇代表提出,南园街道位置好,交通便利,是很多打工人的首选之地,建议尝试为老旧小区引入第三方公寓管理模式,既能保证房东的受益,又能提高小区管理水平。同时,可以深挖潜能,盘活公共用地,提高物业管理效率。

与会代表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层经验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联合社区、股份公司、小区物业三方力量,制定长效清理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社区党员义工队,加强日常巡查、宣传教育,让居民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科学设置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力求实现物业服务与收费的良性匹配;探索通过盘活公共用地与引入创新物业的管理模式,实现服务升级。

近两年来,南园街道通过“民生微实事”人大代表领衔制,解决了多个重要民意速办案例,如道路升级改造、人行天桥加宽、滨河绿美长廊公园建设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变化和改善。

代表监督:建立外部监督评议机制

为消除“自我评估盲区”,南园街道率先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力量,建立外部监督评议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视角,有效防范形式办结、推诿扯皮等“灰犀牛”风险。组织代表委员定期暗访回访,运用“现场勘查+数据比对”双验证方式,重点核查工作人员主观判定为“不合理诉求”但存在改进空间的案例,推动建立争议诉求联席研判机制,切实将外部监督压力转化为民生服务提质的内生动力。

此次会议重点评议了地铁盾构施工引发的重复投诉案例。处置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处置情况,并表示在接到市民诉求后,迅速按照“10-30-24”工作机制(即10分钟电话响应,30分钟联系约见,紧急工单24小时内办结)进行了处理,积极与市民沟通解释,同时联合社区党委做好民生关怀工作。代表们分别从响应速度、处置过程、答复内容等方面一一质询,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基层一线代表杨昊深感此类问题处理之难,建议在民意速办顶层设计中专门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考量,以便让基层工作人员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诉求上。王贤君代表则提出建立分级审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议、明确不合理诉求标准等建议,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优化,精准分配资源,为基层减负。

此次会议搭建了一个人大代表与民意速办工作紧密结合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人大代表定期评议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监督,可有效防止敷衍办理、形式办结和虚假办结。街道民生诉求分拨部门提供疑难工单和重复投诉工单列表,由人大街道工委综合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工单上会评议。另一方面,为疑难问题的破解提供了多元思路。为代表深入了解基层治理搭建了常态化平台。通过参与共商会,人大代表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基层群众的诉求和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反映民意。

南园街道在“民意速办+代表履职”机制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南园街道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活力,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慧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