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上也能建光伏发电站?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宋培璐 吴丽
05-07 07: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全国规模最大,广东省首个

记者6日从宝安区采访了解到,全国规模最大、广东省首个垃圾填埋场光伏项目——宝安老虎坑垃圾填埋场光伏项目,近日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由湾区新能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在约14.6万平方米垃圾填埋场堆体上,由20960块光伏组件建成,装机容量13MW,年发电量约1400万度。

项目所在的老虎坑环境园是目前深圳市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场所。该项目创新“光伏+填埋场”模式,将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转化为清洁能源项目,既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又实现生态修复与能源生产的双重效益。

“面对堆体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受限等挑战,我们通过跨专业协作机制抢抓建设窗口期。”宝安供电局松岗供电分局项目负责人祁宁介绍。该局按照“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双经理跨专业联动机制,抓好配套电力设备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协同设备供应商、施工方等多方资源,最终较原定4月30日的并网投产时间提前48小时,于4月28日完成并网目标。

该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保障垃圾堆体安全,需全面防范堆体塌方、水土流失及沼气安全风险。“垃圾堆体由生活垃圾经分层压实工艺构建,以‘一层垃圾一层防渗膜’的方式堆叠,顶部覆盖约2米厚土层,形成结构松散、质地偏软的椎体形态。同时,垃圾填埋后发酵会产生大量沼气,为项目建设和运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祁宁说。

为解决该难题,项目在设计环节突破传统摒弃竖桩基础形式,创新采用条形基础卧铺于地面的方式,此举既能有效避免竖桩破坏防渗膜引发沼气泄露,又能通过加大受力面积,降低堆体局部压强,从源头上减少堆体塌方风险。施工阶段则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堆体安全进行实时监测,涵盖堆体位移、水位、含水率等关键指标,严格执行实时监测、每日一报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全程处于可控状态。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严守安全准则,不破坏地下防渗膜,远离沼气收集井作业,并安装沼气浓度检测仪保障施工安全。

垃圾填埋是早期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范围内约有数千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光伏+’模式为垃圾填埋场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既能将废弃场地转化为绿电生产基地,又能通过光伏发电收益分担部分垃圾堆体维护费用,实现政府、投资方与环境的多方共赢,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与复制潜力。”祁宁认为。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宋培璐 吴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