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之异”逐步转化为“制度之利”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12-18 22: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现在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更愿意回答:我是一名粤港澳大湾区人。”在近日举办的“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八场上,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香港籍学生陈泓伶表示,她希望继续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将此地的中医故事讲向五洲四海。目前,她正在执行准备已久的中医文化传播计划,第一站便是家乡香港。

到中医氛围最浓的广东学习、传播文化瑰宝

凉茶铺和中医馆一直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在香港读中学时,陈泓伶选修了一门与中医相关的应用学习课程。她于上山认药环节初次知晓,一株株看似不起眼的小草,背后都蕴含非常广泛的药用价值。这激发了陈泓伶探寻中医奥秘的兴趣,毕业后,她选择到中医氛围最浓的广东,就读暨南大学中医学院,结识一群同样喜欢中医经典的朋友。

他们发现,学校缺少学术类中医交流平台,于是共同开创校内第一个中医学习类社团——岐黄学社。陈泓伶还担任暨港联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医学院助教,面向港澳台侨学子开展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系列活动。为了面向乡村、社区、中小学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医学急救等知识,陈泓伶联合其他学生骨干创办微光科普志愿队,同伴中有三位来自香港。

大一时,她和同伴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参加“互联网+”大赛,但未能获奖。一年后,他们受邀参加“创客广东”大赛,项目经过改造,获得2020年“创客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一等奖,相关科研成果迅速落地,她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投签约人、创业公司合伙人。大二时,陈泓伶加入教授陈家旭领衔的方证研究中心,学习用科学语言了解中医魅力。

培养之初,细胞生长状态不稳定,陈泓伶尝试许多方法没能解决。在身边师友的鼓励下,她重拾信心继续“战斗”。一次次尝试、积累,更加坚定她传播中医文化的决心。她协助上线“暨南中医人说”视频号,参与运营相关微信公众号,并被推荐为联合国GYLA国际青年领袖的一员,在公共卫生事务、疫情防控交流层面为中医瑰宝发声。

这些经历让她觉得,在粤港澳大湾区,机会常常不期而至。“回过头看,每一件事都和养细胞一样: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断积累经验,也能愈战愈勇。”陈泓伶说道。

到南沙养老,熟悉、舒坦、“像家一样”

广州市南沙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张小云从事居家社区养老工作,也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联体建设。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民生融合发展感受深刻。张小云曾在一间家庭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做长者组的一线社工,服务对象里,就有一位在内地定居养老的香港老人云姐。由于当时在内地就医不太方便,每隔一段时间,云姐都要回香港看病、拿药。不过,因为喜欢内地的居住环境,她坚持跨境定居养老。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步伐加快,像云姐一样在内地养老的港澳老人,张小云接触得越来越多。他从港澳老人口中听到的“不便”却越来越少。《南沙方案》中提到,要“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张小云看到了粤港澳三地在推动养老服务均等化上的努力。比如,港澳长者可以申请入住南沙公办养老机构。

再如,过去让云姐担忧的买药问题,现在已“不愁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设立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广东计划”,澳门特区政府推出“居住于内地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医疗保险津贴计划”……港澳老人“北上养老”,更安心、放心、省心。

张小云和同事们也做出不少新探索。除成立南沙区港澳老人之家外,还请老人们担任南沙区养老服务观察员。这样一来,老人们需要什么,他们自己可以说了算。同时,也吸纳在港澳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的成员单位,让跨境养老服务更趋融合发展。

从张小云工作中接触到的人群来看,目前生活在广州南沙的港澳老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沙本地人,他们年轻时从家乡去到港澳打拼,又选择年老后回到日新月异的家乡养老;另一类则是土生土长的港澳老人,他们认同、喜欢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面貌,决定来到这里定居。

“越来越多老人家会说起,在我们这儿养老,熟悉、舒坦,就跟在家一样。”听见港澳老人的肯定和他们对内地感情的诉说,张小云感到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暖。他相信,通过民生服务,能够架好“连心桥”。

到法域之地推进跨境规则“软联通”

在审判一线,广州南沙法院综合审判庭(涉外审判庭)庭长赵丽亲历涉港澳案件数量的变化。十多年前,广州南沙法院每年受理的涉港澳案件只有十多件,现在已经达到每年近千件,增长飞快。赵丽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从2019年开始,广州南沙法院依法集中管辖本市天河、黄埔、番禺、南沙、增城5个辖区内的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另一个原因,是粤港澳三地的人员流动和经济社会交流日益密切,各类民商事纠纷也随之增加。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法域,广州南沙法院如何推进跨境规则“软联通”?赵丽以广州南沙学院2022年7月审理的全国首个澳门律师代理涉港澳民商事案件为例。这是一起关于香港和广州两名居民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由澳门律师代理。对于港澳当事人来说,港澳律师更加熟悉港澳的人文和法律情况,相同的语言习惯和生活背景,能够减少他们在内地参加诉讼的生疏感。

以往,港澳地区的当事人委托律师参加内地诉讼,必须办理公证认证等手续。在港澳当地办理公证和转递,费用高、耗时长,而如果到内地公证机构办理公证,或是在法官当面见证下签署授权委托书,当事人则需要往返奔波。而这起案件中,授权见证当天,当事人香港居民位于香港,律师身处澳门,法官则在广州南沙,三方同时登录“AOL授权见证通”平台,通过线上远程见证方式,用时不到10分钟,就完成当事人委托律师代理案件的授权手续。

审理过程中,广州南沙法院在坚持内地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还借鉴港澳诉讼规则,对庭前程序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推动跨境司法规则衔接。另一个例子,是广州南沙法院创新的“内地+港澳台/外籍调解员”双调解模式。在一起涉港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双方因为赔礼道歉的问题产生争执。考虑到其中一方当事人是香港居民,法院采用该双调解模式,被告当天即支付约定款项。

“除了调解员,我们的涉外审判工作还有一群‘好帮手’,他们是广州南沙法院专家咨询委员,其中就有港澳法律人士。”赵丽指出,在涉外案件审理中,域外法律查明一直是难点,法官不可能完全了解其他法域庞杂的法律规定,这涉及查明渠道的限制,也有语言的障碍,还有查明之后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的问题。因此,专家咨询委员能够发挥良好效用。

这些年来,粤港澳司法合作平台越建越强,各种交流亦愈发深入。广州南沙法院积极邀请粤港澳三地法官、律师、学者等开展模拟庭审,按照三地诉讼程序对同一案例进行模拟庭审和比较研究。据悉,目前,已经形成包括类似案例辩论、要约和解、证据开示、当事人主义送达等在内的“N+4+2”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机制。该机制先后获评广东自贸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南沙自贸区十大创新成果。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广东举全省之力,统筹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平台落地落实,让改革开放迈上历史性新台阶。赵丽相信,随着粤港澳三地司法交流、协助和合作的深入,以及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顺畅,大湾区的企业和居民可以切实体会到,“制度之异”逐步转化为“制度之利”。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