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22世界水日:科技创新有力促进城市节水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2021-03-21 09:31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为中国水周。2021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节水中国,你我同行”。在世界水日前夕,深圳特区报记者就节水和水务科技创新等问题专访了深圳市水务局原总工程师、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长兴。他指出,深圳是资源性缺水城市,节水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2020年深圳万元GDP水耗不到8立方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深圳水务科技不断创新,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节水工作的开展。

问:请问该如何理解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

答:节水在我国是全民行动、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首先强调的是节水,说明节水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圳是资源性缺水城市,百分之七八十的城市用水要从市外引入,节水对我们来讲具有特殊意义。

问:请介绍一下深圳节水工作的情况。

答:深圳是国内最早实行节约用水的城市之一,很早就获得国家节水城市、节水型社会等荣誉。2020年深圳万元GDP水耗不到8立方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说明节水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我个人有一点认识,高新技术产业是低耗水产业,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节水型产业结构,是对节水工作的最大贡献。

当然,深圳市民的节水意识比较高,说明节水宣传普及工作做得好。深圳对规模以上用水企业实行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和阶梯式水价制度等,保障了城市节水的顺利进行。深圳也是最早开展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实施水质发展规划的城市;再生水已成为生态景观用水的重要来源;微污染水治理和藻类防治等研究已初步形成具有南方特色的技术体系。

问:如何理解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动力,深圳水务的科技创新同节水工作有何联系?

答:城市水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和整体。过去二十余年,深圳水务科技研究取得丰富研究成果。

首先,一切从解决深圳的实际水问题出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城市防洪抢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科技研究,全方位服务于水务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深圳的水文情势特点,如水文、气象、河流、海洋、地理和地貌特征等;充分运用和挖掘当地的水情信息,包括从周边城市如惠州和香港收集资料等。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政府主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有企业参与,尤其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有些科研成果完全由企业独立出资并主持完成。

其次,一些重点工程获得高质量的科技支持。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是科技含量最高,科技成果沉淀最为丰富的工程;同时也是在一国两制大政方针下,两地科技工作者为共同治理同一河流、合作开展同一领域研究工作的成功典范。深圳河污染底泥策略研究成为近年来深港联合开展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代表性成果。城市水土保持是深圳水务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开创了国内城市化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先例,在废弃土石场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区别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概念,深圳的城市水土保持还包括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东江供水水源干线工程全程由泵站、管道、箱涵、渡槽、倒虹吸和总长超三十公里的隧洞组成,是国内第一座全封闭式环保型输水工程,最具民生意义,被誉为深圳的生命线工程。取水口河势演变及泥沙淤积规律研究,成为取水口长期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长距离输水管线贝类的生长规律及其防治研究具有历史意义。

第三,深圳是最早开展城市水生态保护及修复研究工作的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建的治理深圳河一期和二期工程,开始从香港引入环境监察与审核制度,对工程施工期的水质、噪音、粉尘等实时监测,防止超标扰民或造成环境影响;对红树林,鸟类、鱼类和底栖动物进行定期观察,评估工程建设是否对其栖息环境造成影响。城市水土保持中的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强调重视生物多样性、培育保护本地树种和草种等;

第四,深圳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最为及时。地理信息系统(GIS)最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深圳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也于同期在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水文测验中开始应用;膜袋混凝土、真空预压处理深厚软土地基、岩质边坡喷混植生绿化技术等于二十世纪末期在开始深圳应用。

以上科技研究特点和取得的成果,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节水工作的开展。

问:关于城市节水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答:首先,节水是一个理念和行动结合的课题。懂水、爱水,才能主动节水,而懂水的前提是亲水,亲水是行动,是节水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节水不是简单的少用水,而是要大力提高单位水量的使用效率,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真正体现水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三,节水工作要以人为本、差异化管理,不能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例如,南方湿热、北方干燥,人均生活用水量应该不同。当遇到紧急缺水情况时,应首先满足人的生活用水。

问:您对深圳未来水务科技创新工作还有那些建议?

答:根据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利行业发展规划,结合国际国内水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我认为未来水务科技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点,首先应是坚持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是水务科技研究工作的核心,只有坚持理念创新,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获取高质量科技研发成果,为水务事业现代化发展服务。其次是要更加重视管理,实行建管并举。在大量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河湖水环境治理工程完成后,必然面临长效管理。长效管理涉及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综合反映系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第三是推行全流域防洪理念。动员流域内每一个可能的空间包括滞洪区、人工湿地和地下蓄洪池等蓄洪滞洪,减轻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理清城市防洪系统与排水系统的关系,加强河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和排水功能的有效衔接,减轻内涝的发生。第四是为河流减负,还河流以空间。河流的自然功能是排水,但现在城市河流已经被赋予太多功能,包括景观、生态、休闲、娱乐和交通等,应因地制宜地设定并管理河流的功能,努力恢复其廊道空间的生态作用,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第五是要推动智慧水务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将在水务行业得到全面应用,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水文测验中已有应用,并将在水质监测等领域开始应用。

问:关于节水和科技创新的最新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水务行业在污水处理方面,应持续研究能够节能降耗和利用清洁能源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探讨将污水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转化为能源、将污水中余温热能回收利用,同光伏、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实行一体化管理,提高污水处理厂对碳中和自主贡献力。在持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应大力推广应用非接触式生产和管理技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将传统线下的生产和管理工作转移到线上,保证防疫安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应重视无人值守技术的发展。利用无人机进行河道和水源保护区的空间监管,进行洪灾抢险救援物质的输送;开发专用机器人进行大型水务工程的日常值守管理、进行恶劣水环境下的抢险救灾等。

最后,还是要强调坚持节水优先。要加强输配水工程维修养护,防治工程性渗漏水损失;要完善市内外水资源配置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调度方案;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综合提升城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问:如何看待深圳未来的城市节水和水务发展?

答:深圳现在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有过去几十年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政策指引,深圳的水务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节水工作一定大有可为。科技创新一定会为节水工作带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原标题《关注3·22世界水日:科技创新有力促进城市节水》)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