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资料图)。深圳晚报记者 陈熳瑜 摄
近日,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在门口通道处张贴告示,禁止在书店管理范围内进行商业拍摄及使用拍立得、三脚架等设备。同日,先锋书店将自己的标志性门头“先锋书店”拆除,引发全网热议。
一时间,舆论纷纷围绕“书店该不该拥抱流量”展开争论。有人赞其坚守初心,也有人质疑“如此高调,是否矫枉过正?”
先锋书店的这一行为确实不同寻常。一边拒绝商拍,一边拆除门头,仿佛主动隐身,颇有“宁可少人看,也不愿被看错”的意味。在一个处处强调“可见度”“曝光率”的时代,先锋书店的这番动作,多少带有一点“逆流而行”的锋芒。
先锋书店并非一时成名的“网红空间”。从外媒称其为“中国最美书店”,到被《国家地理》选入全球十大书店,它的地位是美学与文化长期经营的成果。问题在于,如今的大众热情,越来越多是对“场景性”的消费,而非对“阅读”的热爱。打卡者或许连书名都未曾浏览,只为拍下一张“文化滤镜”下的照片,发圈留念。
于是,书店成了背景板,阅读变成了道具。先锋书店的尴尬也由此而生——它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却又被这份“人气”所反噬。当下坡路口挤满拍立得摊位,顾客无法进出,交通拥堵,书店变得“不好逛”,最终反而劝退了真正的读者。
在这种情形下,先锋书店的“禁商拍”举措是一种边界管理,甚至是一种文化底线的捍卫。要知道,一个真正负责任的文化空间,不应被动迎合人潮,而应主动选择服务谁、吸引谁。不是所有的“人流”都是有益的,不加分辨的热闹,可能只是对公共资源的稀释和浪费。
当然,也有人质疑,先锋书店此举是否过于理想化?书店要生存、要租金、要客流,怎么能一味拒绝流量?其实先锋书店不是不欢迎流量,而是拒绝“空洞的流量”。就像它曾说的,“希望让读者把脚步停下来”,不是用镜头记录,而是用心感受。这种精神恰恰提醒我们:文化空间不能只被当作消费场所,而应保有一份让人沉下心来的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文化景点化”的情况并非个例。全国范围内,“最美书店”“文艺空间”层出不穷,背后却是千篇一律的装修模板、跟风式的选品陈列、脱离内容的“造梦式布景”。这类空间仿佛为拍照而建,而非为阅读而生。先锋书店的选择,不啻是对此现象的警醒与反击。
其实,先锋书店并未一味排斥拍照,而是明确限制影响秩序的“商拍”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一直在通过举办对谈、讲座、新书发布等内容性活动,为大众持续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参与感”。
归根结底,先锋书店不是在抵制流量,而是在争取主动权。
这场“禁拍”风波背后,是一个文化品牌对自我角色的重新界定:它不愿成为摆拍的布景、不愿失语于快节奏消费之中,而愿意在审慎选择中,守住“书店”本该有的灵魂。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