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远方的城市,这也许是不少孩子的旅游心愿单,但有这样一群孩子的别样奔赴让暑假的色调变得更饱和、更绚烂。
8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深圳“小候鸟研学”活动,让我们看到来深建设者子女在暑期来到深圳后的多彩生活。
据报道,深圳市关爱办已连续3年开展“关爱新业态劳动者——小候鸟研学”活动,重点关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今年暑期,更是为“小候鸟”们精心设计了科技、文化、生态等研学活动,从无人机操作到冰雪科技馆体验,从参观大学校园到美育课堂。这些活动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努力让孩子们短暂的城市之旅变得更有意义。正如报道中刘燕熔小朋友的转变:从腼腆到自信,从陌生到向往。这些对孩子来说比单纯的物质给予更加重要。
深圳有千千万万来深建设者,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更强,增强其归属感和获得感是城市与建设者双向奔赴的重要课题。“小候鸟研学”活动看似关注的是假期托管,实则触及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命题:当外来建设者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时,城市也应读懂他们的牵挂,让这些为城市添砖加瓦的人,多些被这座城市温柔以待的踏实。
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而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发育和学业表现都有负面影响。“小候鸟研学”活动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们的分离焦虑,还让他们收获知识、结交朋友、萌生理想,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这远比一次游玩的意义大得多。
让更多“小候鸟”的暑期旅途不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迁徙,不再是窝在异乡的家里盼着父母回来,这可能是许多城市都要面对的课题。深圳正在交出一份散发温情的“作业”,让“小候鸟”们在老家之外的城市感受到“回家”的味道,让来深建设者在打拼中更添一份归属感。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