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计划在8月底前辞职的消息,为日本政坛持续数日的动荡画上了句号。对于外界而言,这似乎是其为参议院选举历史性惨败引咎辞职的常规剧本。
然而,将他推向终局的,并非仅仅是参议院选举的历史性惨败,更是那份被他一度视作救命稻草、最终却成为其政治退场信号的日美贸易协议。这起事件,与其说是一位首相因选举失利而黯然下台的常规剧本,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政治博弈,深刻揭示了自民党内部冷酷的权力运作逻辑。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悬崖边的“挡箭牌”:当政治危机遭遇外交倒计时
在宣布辞职意向的前几天,石破茂正处于其政治生涯最危险的悬崖边缘。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执政联盟丢掉了过半数议席,这与去年众议院选举失利的结果叠加,使得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在国会两院都沦为“少数派”。这一“扭曲国会”的局面,几乎宣判了石破茂内阁的政治死刑。
党内的逼宫压力排山倒海而来。自民党地方组织公开要求他为选举惨败负责,而党内仅存的大派阀领袖、最高顾问麻生太郎更是直接向派内议员表态,“不会允许石破茂继续执政”。面对四面楚歌,石破茂最初选择了“坚守”。他给出的理由,在当时看几乎是唯一站得住脚的:国家正面临特朗普政府威胁加征25%关税的最后期限,政治稳定是应对这场重大外交危机的必要前提。
这步棋走得相当巧妙。石破茂试图将个人的政治生命与一项迫在眉睫的国家利益进行强力捆绑。通过强调“避免政治真空”的重要性,他为自己筑起了一道临时的“挡箭牌”,用以抵挡党内汹涌的清算声浪。此时此刻,日美贸易谈判的进程,就成了他延缓自身政治命运终结的唯一筹码。
他的潜台词是:在我解决这个关乎日本经济命脉的难题之前,任何要求我下台的举动都是不负责任的。这使得党内反对派即便手握利剑,也一时难以挥下。
石破茂。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功成”身退:一份协议如何成为政治“下课铃”
然而,这块“挡箭牌”的有效期,恰恰就到贸易协议达成的那一刻为止。当地时间7月22日,特朗普以其标志性的高调方式,宣布与日本达成了“巨大”协议。尽管协议内容——15%的对等关税、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开放大米市场——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对其是否“对等”的巨大争议,但它在客观上拆除了25%惩罚性关税这颗最大的“定时炸弹”。日本股市的应声大涨,也反映出市场对避免了最坏结果的庆幸。
美国总统特朗普。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份协议的达成,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悖论。在外交层面,石破茂政府可以将其包装为“顽强谈判”下的“成果”,避免了更大的经济冲击。但在政治层面,这份“成果”非但没能成为他续命的强心剂,反而直接变成了敲响他“下课铃”的信号。
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冰冷而清晰:对于麻生太郎等自民党元老而言,他们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而非保住石破茂的首相宝座。当石破茂以“处理危机”为由留任时,党内大佬们尚需顾及大局。可一旦危机本身被“解决”,石破茂留任的最大理由便随之消失。协议的达成,恰恰为他的离场清除了最后的障碍。党内反对派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宣称:既然最大的外部威胁已经解除,现在是时候处理选举失败的内部责任问题了。石破茂用以自保的盾牌,瞬间变成了将他推出门外的推手。
更深度去看,这份协议本身就是日本在弱势地位下谈判的产物。石破茂内阁因选举失利而政治基础动摇,这无疑削弱了其在谈判桌上的底气。美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得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一份对自身极为有利的协议。因此,这份协议不仅未能给石破茂带来政治加分,反而从侧面印证了他领导下的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双重困境。
“体面”的终局:自民党派阀政治的冷酷算法
石破茂的最终退场,是自民党派阀政治冷酷算法的又一次经典演绎。在日本政坛,首相从来不只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他首先是党内各方势力妥协与平衡的结果。当一位首相的支持率持续低迷、并导致了重大选举失利时,他对于自民党这个庞大的执政机器而言,就从资产变成了负债。此时,通过“换相”来切割负面影响、重塑政党形象,是自民党屡试不爽的续命之术。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石破茂的悲剧在于,他虽以“政策通”闻名,却始终未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足够强大的党内派阀。在安倍派等主要派阀因“黑金丑闻”解散后,未受波及的麻生派成为党内最具影响力的决策力量。当麻生太郎下定决心“倒石破”时,石破茂的政治命运其实已经注定。
贸易协议的达成,则为这场政治清算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台阶。它让石破茂能够以一个“完成了重大历史使命”的姿态离开,保留了最后的政治体面,也让自民党的权力更迭显得平稳有序,避免了在危机中换将可能引发的更大混乱。这并非对石破茂个人能力的肯定,而是党内精英为了集体利益而进行的一次精准“止损”。
最终,石破茂的首相生涯,始于一场未能如愿的政治豪赌,终于一份看似解围却实则为自己铺就了退路的贸易协议。他的经历再次证明,在永田町的权力棋局中,政策的对错与个人的能力,往往要让位于派阀的力量和冰冷的政治利益计算。那份日美贸易协议,终究没能成为他的功绩碑,而是成了他短暂首相任期仓促落幕的最后一块拼图。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