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供地方式日益丰富创新活力持续凸显,“新土地”精准适配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07-23 07: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位于前海大铲湾畔的腾讯全球总部“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建设如火如荼。这座“企鹅岛”之所以备受瞩目,除了高速运转的科技力量、梦幻未来的规划建筑,更在于它是国内率先试点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构建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综合性园区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是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排头兵。特别是近5年来,深圳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持续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完善空间资源“拓展-配置-利用”全周期管理制度体系,使供地方式愈加丰富、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二三产混合用地新模式、地上地表地下分层设权、产业用地提容增质等一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一处处“新土地”,精准适配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新未来,展现了“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腾讯“企鹅岛”:产城融合迈向科技未来城

大铲湾畔,海风轻拂,红树摇曳,鹭鸟翱翔。腾讯“企鹅岛”与南山科技园、天安数码城等工业园区不同,该项目于全国率先探索片区尺度下二三产业综合开发与混合利用,集新型产业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于一体,在土地面积81公顷、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小岛上,多地块均衡配置产业、商业、酒店、会议中心及科技展览馆、学校、宿舍、交通等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研发生产与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协同发展。

据测算,“企鹅岛”全部竣工投运后,吸纳中高端人才就业、土地利用效益、年产出效率、纳税强度等重要指标非常可观。该项目也通过腾讯企业平台,实现各种技术与行业之间的合作,打造产城综合体,营造创新型城市形态,树立新型科技城区全球先锋样板,也对深圳打造“20+8”产业集群,引领国际创新科技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工业用地蝶变产业社区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权威媒体,纷纷对龙岗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从“工业用地”向“产业社区”的蝶变给予报道。

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是深圳首个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试点,项目位于龙岗东部先进制造业园区,总用地面积约10.37公顷,为普通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混合,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项目作为深圳探索土地制度创新和产业空间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范例,通过优化空间规划布局,落实“规划融合、用地混合”概念,在不突破“工业用地单宗配套比例不高于30%”前提下,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形成连片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生产研发功能与服务功能协同发展,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品质和片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满足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需求。

目前,该项目已签约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约40家优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占比约九成,保障了优质成长型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发展,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全国推广,打造了“工业+商业+文体设施+公园绿地”的产城融合新标杆。

光明科学城:立法保障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利用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深圳坚持把盘活存量作为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的关键一环,创新构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集中连片区域规划建设等存量用地开发体系,率先编制低效用地盘整和非核心非法定功能用地调整规划,系统性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了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转变;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规划期建设用地总量管控制度,结合新产业、新业态的空间需求,加快构建房地并举、租售并举的产业用地供应体系,推动精准化、高效化配置土地资源;坚持向立体复合要空间、要效益、要发展,创新构建空间更灵活、用途更复合、功能更融合的利用模式,精准匹配新经济、新业态等新质生产力空间需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为例,光明科学城建设有了专项立法保障,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快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举措。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占光明区总面积2/3。《条例》作出“推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实行科研、生产等主导功能设施与宿舍、商业、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混合布局”等规定,通过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政策文件内容转化为法律制度安排,为光明科学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提供了法治保障。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要素保障能力作出了系统性改革部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指明了方向。深圳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数说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作为深圳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试点的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总用地面积10.37公顷,土地用途为普通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梅观创新产业走廊福城观澜产业地块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通过土地整备,政府可收储约20公顷集中连片产业用地,打造超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项目,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及站城一体化。地下枢纽和上盖物业总建筑面积约215.9万平方米:枢纽部分含5条轨道线路及口岸和公交、出租等交通接驳场站,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88.1万平方米;上盖物业部分为超级枢纽城市综合体,建筑面积约127.8万平方米。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