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举办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钟智维
05-27 22: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在深圳举办。来自有关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智库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两个结合”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谈静表示,广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文化强省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广东将从深化研究阐释、提升思想感染力,紧扣广东实践、增强理论阐释力,坚持“两个结合”、激活文化创造力,推动交流互鉴、拓展文明辐射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广东更大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毅教授表示,“两个结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要植根中国土壤,扎根中国实践,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黄进教授认为,构建基于国际法规则的中国全球话语体系,必须抓住“中国立场、全球融通、正向引领”。对于实现路径,他建议,应强化国际法解释的话语权,深度参与国际司法活动。创新国际法立法议程设置,尤其要积极参与和引领新兴领域规则的制定,树立中国法治国家形象。

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认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脉和理国治世的政治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政治学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聚焦讲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的道理,探索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根基。

推动知识创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张国刚教授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已融入全球化体系和秩序的背景下,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自主性,让中华文化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力量,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关键。要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明的互鉴共生,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探索机器智能的前沿技术,正深度影响社会各领域。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认为,在知识创造领域,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两者必然会形成一种劳动分工。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人工智能能够创造什么样的知识,不能创造什么样的知识,既要接受人工智能的赋能,帮助我们创造知识,更需要超越人工智能,创造人工智能所不能创造的知识。

智库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教授表示,要坚信理论逻辑的力量,不断提高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同时要深入了解现实、面对问题,服务决策研究。对国情、民情等现实问题有充分直观的认知,才可能将这些问题和认知放在理论框架和逻辑中,加以整理分析、提炼升华,最终形成政策建议。

关注时代问题

本次论坛还设置沙龙对话环节,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陈光金教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任孟庆国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就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展开研讨,并现场回答青年学者的提问。与会专家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准确提出真问题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必须全面提升问题意识,聚焦时代前沿找到真问题好问题,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次论坛由中央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承办。

***嘉宾观点***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李毅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肩负重任。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找准时代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紧跟时代步伐,呼应人民期待,不断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促进学科融合,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迈向新境界。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树华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运用人工智能赋能以计算为基础的学术研究,更要充分发挥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优势,创造人工智能不能创造的新知识。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郑永年

哲学社会科学面临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智库本质上是思想库,是行动型组织。要通过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际咨询活动,获取真实信息,发现真实问题,运用理论框架和逻辑整理、分析问题和认识,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理论的真知灼见,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教授樊纲

在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融入全球化体系和秩序的背景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纳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成果,既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自主性,又实现其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使中华文化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和主体力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国刚

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国际关系的“通用语言”,既是规范国际秩序的基石,也是开展国际对话的工具,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相结合,制度建构与人才培养相促进,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相统一,持续增强国际法领域的话语生产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规则塑造能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东方智慧,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教授黄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提出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一步,准确提出真问题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关注时代问题,全面提升问题意识。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刘元春

形成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就是要寻找和发现学术研究的“真问题”。“真问题”就是在历史或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恰当的、有意义的问题。它如实地反映了客体的矛盾,抓住了事物矛盾的症结,并且能够与社会科学的学术脉络和逻辑形成照应。

——中国社科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教授陈光金

充分认识AI时代的发展趋势,重视智能技术对科研创新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生成式AI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研究者主体性弱化、知识虚构或大量产出低质量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挑战。

——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任、教授孟庆国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对话。当研究主体和客体发生重要变化时,创新就成为必要。要跟踪关注塑造中美关系新常态、影响中美互动的因素,不断推动中美关系研究范式创新和知识结构更新。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心伯

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能力反过来也促进了问题意识跃上新的层次。对于丝绸之路研究不足的问题,通过长期以来的田野工作提出的“高原丝绸之路概念”,就是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改写了西藏高原的早期历史,这些成果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承认。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霍巍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钟智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