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 | 聚焦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文 何龙/图
05-26 17:0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26日下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开幕。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以《历史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为题作了发言。

“如何让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活,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城市发展?如何让城市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策源地?”发言一开始,谢有顺抛出了自己思考的两大问题。谢有顺认为,历史文脉不是固化的文化标本,而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历史文脉有多样性,不仅指古建筑和博物馆;也有过程性,它更多绵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在继续,文脉就在流传。历史文脉的赓续,要从静态的文化标本,走向流动的城市生活。只有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引导民众与文脉之间进行深度对话,民众才能在理解传统的同时也参与到传统的新变之中,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重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

对数字化时代下历史文脉和城市文明的关系,谢有顺举例说,洛阳应天门遗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全新变革;长沙的湘绣被解构为动态光影装置,通过数字技术让千年针法复现。这种符号、技术和叙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成了城市文明构建的重要变量。数字技术不再只是工具,它也是一个可以创生人工世界的装置,为我们开启全新的生命体验;城市也不再只是一个由街道、建筑、人群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同时还是一个由声音、文字、影像所构筑的想象空间。

谢有顺认为,城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也是美学治理、情感治理。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家的核心是记忆和情感。如何让记忆与情感参与城市空间的建造,是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要警惕过度扩张、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耗损,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抓住记忆、情感这两根纽带,让历史、美学和情意流动起来,就能创生一种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进而实现文脉、人脉、城脉的内在统一。

在谢有顺看来,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终极目标是文明共生。中国的城市实践正在开拓“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的新命题。中国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让历史文脉浸润日常生活,让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未来。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时,中国实践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范式——它盛放的不是资本增殖的欲望,而是文明自洽、精神丰盈、万物共生的可能。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