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年轻人要怎么恋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05-15 10:22
摘要

2025年了,年轻人要怎么恋爱?

“我性格比较‘E’,想找更稳重一点的男生。”“本人老‘二次元’了,周末最爱逛超市解压。”“登山爱好者,期待一起征服山巅的女孩。”……前不久,赛博相亲、网络直播相亲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在当代年轻人的婚恋版图上,崭新的云端坐标正悄然重构传统的情感模式。

在城乡交流日益显著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融入进城市的交友圈中,新型婚恋模式又与他们碰撞、共建出怎样的相亲路径?

从相亲角里写满“硬条件”的“简历森林”到直播间里解构自我的互动展示,从婚介所里西装革履的“专业红娘”到九宫格画面中鲜活跳脱的年轻面孔。重新审视对当代年轻人“不结婚、不恋爱”的误解,当他们不再满足于冷硬的条件匹配,而是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心动与共鸣,一股由年轻人主导的婚恋清新之风,正在悄然吹拂。

图为网络中国节·七夕青年联谊交友活动现场。资料图

刷新:相亲角的“新元素”

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梧桐树下,晾衣绳上悬挂的A4纸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每一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硬条件”:985学历、户口、房产面积……这些“硬通货”仿佛成了现代婚恋市场的等价物。

“我常常想,这些纸上的条件,真的能代表我吗?”来自北京市平谷区西高村的33岁小伙陈楠苦笑着摇了摇头。在亲朋好友的热心安排下,他已经相过许多次亲,但每一次都像“经历了一场高压版的面试”。

“后来我复盘了一下,觉得还是要建立自己的画像模型。”陈楠展示着手机里新制作的简历表格,从MBTI(16型性格测试)到兴趣爱好、生活观念,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条件罗列,而是多了几分“自我”的温度。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那个能与自己“灵魂共鸣”的人。

像陈楠一样从乡村来到城市上学、工作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在曾经被视作“社恐地狱”的相亲角勇敢出击,寻求一份灵魂匹配的爱情。

“我这个人很‘E’,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闹腾,所以更想找一个冷静、稳重的男生。”来自苏北县城的“北漂青年”甜阳笑着说,“平时工作节奏快,根本没时间交友,相亲角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途径。”

今年29岁的甜阳,将自己的“脱单困难”总结为一种“小镇做题家”式的较真:“我性格执拗,就希望能找到一个情绪同频的人。”当和记者聊起心仪的MBTI类型时,像小太阳一样元气满满的她激动地蹦跳起来:“那就是我的理想型!”而一直站在旁边的大妈听到她的发言,忙不迭从大衣内兜里掏出手机,举到眼前辨认着微信对话框里四个不甚熟悉的字母:“姑娘,这是你刚说的‘intj’?”

由充满“网感”的四个字母引发的共鸣,让两个代际之间的沟通隔阂被骤然打破,也让看似传统的相亲角悄然发生着新变化。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表达,并试图重构固有的相亲规则。“其实,相亲角也可以很有趣。”甜阳对记者说,“以前总觉得这就是‘条件交换市场’,但其实这里也能成为认识自己、遇见缘分的地方。”

返乡:“逃离”婚介所的邂逅

“平时工作很忙,希望留给自己更多时间。”

“线下会面让我压力很大。”

“我不讨厌相亲,只是不想接受‘流水线’式的套路化相亲。”

对某相亲直播间的观众进行“快问快答”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许多来自年轻群体的声音。

对于回国后便留在家乡广东佛山市狮山镇罗村街道工作的广东女孩真一来说,婚介所的那杯温热的普洱,曾是她对婚恋市场最直观的感知。

“在小城里的社交圈比较窄,不知道该怎么认识新的人。”真一将自己去婚介所找寻缘分的行为自嘲为“病急乱投医”,“刷卡时手心都在冒汗,出门看见对面糖水铺的价目表,突然发现刚才一小时花掉了300碗杨枝甘露的钱。”

转机出现在今年过年期间。当第18次被询问“留学回来怎么还单着”时,真一躲进房间,刷到一个相亲直播间:九宫格画面里,有人抱着猫即兴说唱,有人分享“奇葩”相亲经历,也有人热切讨论着“是否接受异地恋”“感情可以战胜门当户对吗”等“走心”的情感话题。她瞬间被这种“赛博相亲”模式击中。

在连续“游荡”三四个直播间后,真一遇见了自己心仪的男生。男生的ID叫“星露谷农夫”,头像是一张像素风的农场截图。真一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他在弹幕里发了一句:“有人一起种蓝莓吗?我负责浇水,你负责收成。”

“我当时就觉得这人有点意思。”一次次的连麦,让两个年轻人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会从《星露谷物语》聊到《塞尔达传说》,从顺德双皮奶的甜度争论到英式下午茶的仪式感……

“相亲直播间”“轻相亲”等新型社交模式的受关注,正是迎合了年轻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增进了解,促进情感自然发展的新需求。正如某社交平台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共同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中揭示的现象:“轻相亲”等新型社交模式让年轻人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增进了解,促进情感的自然发展。

“我觉得真正的相亲,不是查户口式的问答,而是一点点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如今真一的微信置顶里除了工作群,还多出了“星露谷农夫”的对话框。“返乡青年的爱情在那些不经意间的心动瞬间中。”她说。

守望:千里姻缘一“线”牵?

记者观察发现,网络相亲直播间的年轻受众正形成三类用户画像:工作繁忙、社交圈有限,希望通过直播间拓展交友圈、寻找恋爱机会的“自救社畜”;排斥传统相亲模式,注重情感交流而非物质条件的“反套路青年”;以及将直播间作为休闲娱乐、消磨时光的方式,并无迫切恋爱需求的“吃瓜群众”。

“在直播间里能触摸到鲜活的人味儿,就算找不到对象,也能捡到几个深夜聊天的搭子。”河北邢台市襄都区祝村镇的姑娘温迪调侃起自己被母亲塞进相亲群的经历,“群里99+条消息点开,全是阿姨们刷屏的简历PDF,年轻人集体装死!哈哈,这哪是相亲群,分明是人力资源储备库。”

科技赋能的新型相亲方式,不仅为年轻人搭建了多元化的互动平台,也让他们能够突破地域限制,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然而,当欢乐的笑声渐歇,人们也更应该看到,数据不是万能的。“线上交友相亲随机性很高,就像是开盲盒。”深耕AI技术的博主小倪坦言,自己曾策划过多次AI数据相亲匹配,但成功率并不算高。“网络这根‘红线’或许能帮大家更快更多地去筛选、匹配,但这种快餐式社交有时反而让人丧失爱的能力。”小倪说。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萍在论文中所书写的,线上交友塑造了一个碎片的、流动的、公共展演式的媒介景观,但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寻找“可靠的另一半”变得不可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隐私与边界因为媒介技术的中介变得不确定,线上交友实践陷入两难境地。

“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大家还是会希望回归现实的维度。”在小倪售后回访的数据里,那些穿越数字迷雾走到现实的情侣,往往是在菜市场砍价、地铁让座等现实生活的细节里逐步确认了彼此的心意。

架起“云端鹊桥”,用心丈量幸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类对美好情感和幸福婚姻生活的追寻,始终是文明长河中的动人诗行。

而今,当“千里姻缘一线牵”接轨数字时代,《周礼》中“仲春会男女”的古老习俗逐渐演变为5G时代“云端相亲”的创新模式。在数字技术给予年轻人更多自由选择的同时,新的隐忧悄然浮现:算法推送的精准画像正在消解“蓦然回首”的邂逅诗意,即时匹配的浅层社交逐渐取代“鸿雁传书”的情感沉淀。但有的相亲平台被曝注册用户使用虚拟账号,相亲节目连续出现嘉宾身份造假……这些数字婚恋平台造假事件的“意外频发”警示着我们,技术不应成为情感欺诈的工具。

近年来,关心关切青年婚恋屡屡成为社会话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并直击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

对此,多地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展现出制度温度。

例如,福建三明市婚姻登记服务中心提供“幸福指南”婚前辅导服务,社区、企业、机关开展婚恋心理、情感调适等内容的公益讲座;共青团嘉兴市委以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为主体组建爱情导师团,成立爱享学院嘉兴分院,开设“性格画像”“幸福来敲门”等婚恋课程,为适婚单身青年提供婚恋观讲座、心理咨询等公益服务。社会各界力量的主动参与,满足了年轻人婚恋心理辅导的“刚需”,引导青年树立起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浙江“亲青恋”项目则在政务App中搭建起了云端鹊桥。通过对接民政、人社、教育、司法、公安、发改等浙江省6个部门的大数据,第一时间进行信息认证,兼顾真实性与安全性。自带公益属性的官方平台不仅在隐私和安全性上解除大家婚恋交友的后顾之忧,更能降低参与门槛,减轻年轻人的“钱包压力”。这种“政府搭台+专业护航”的高质量婚恋公益平台,正在将技术回归工具的本质,重塑数字婚恋的信任基石。

当“云端鹊桥”创造新的相遇机会,作为婚恋的主角,年轻人也要积极修炼与时俱进的情感智慧。面对海量选择,年轻人既要善用数字工具拓宽社交范围,也要保持理性、真诚、务实的态度,与正确的人生观、婚姻观结合起来,探索出技术理性与情感温度的平衡之道。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第俄提玛之口揭示:爱欲是对永恒美的追寻。在这个扫码就能说爱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要守护“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耐心。通过政策引导与地方实践的创新,共同编织一根“以心为本”的技术红线,让新一代青年用更自主的姿态,追寻属于他们的幸福坐标。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