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下》50余载精神未泯 八旬“播音王子”黄华麒心系传媒前途

香港商报记者 黄凤鸣
2023-03-23 23:58
摘要

迄今为止,黄华麒始终认为,香港电台成为香港的公共广播机构,与政府签了约章保证了编辑自主,但仍然是政府机构

香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狮子山下》,1972年首播至今超过50载,当年担任监制和导演的青年才俊黄华麒,如今已逾80岁。人生如戏,永不谢幕。黄华麒接受香港商报采访,在澳门大潭山下讲述了香港狮子山下的人生经历。

(一)生活艰辛,壮志未酬,总算欢笑多于唏嘘

上世纪50年代,年幼的黄华麒跟随父母到了香港。“在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父母虽然是大学毕业生,在内地有不错的工作,但到了这里,就是要咬紧牙关,做泥工,做工厂,甚至要捡垃圾。”

“我们住在红磡非法搭建的木屋,居住环境恶劣。一下大雨时,床就是孤岛,一家人就在床上,旁边是黑色的坑渠水,浸至床边,无法下床,要等水退后才可以下床。同时也饱受饥饿之苦,吃了上顿没下顿。我站在街头,看看有没有相熟的人经过,向他借钱,或者请求帮助。”黄华麒对年幼的生活环境记忆深刻。

读小学时,黄华麒去做非法童工,在胶鞋厂黏胶鞋底;有时也去捡垃圾。“那时是朝鲜战争时期,一口钉、一个玻璃瓶也很值钱,因为制造武器需要金属。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到街头捡垃圾,捡铁钉。捡到的话,可以买一个面包。最辛苦的是到观塘的垃圾池,因那是填海区。垃圾里有很多宝藏,你会发现很多铜铜铁铁,甚至有人捡到首饰。不过,环境臭气熏天,夏天的时候,走进去,一闻就要晕倒。也有些人很勇敢,与我年纪相仿,挖垃圾挖出一个深坑,黑水浸至腰间,在那里筛选出金属。所以,大家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磨炼出来。”

黄华麒回忆起小时候“错过”的一次机遇:因中学时住在拥挤嘈杂的牛头角,他经常走到安静的地方去看书,这引起了教堂的一位美国神父的注意,神父爱惜这位用功的孩子,并许诺“只要你先去领洗,成为兼职天主教徒,我可保送你去美国读书10年,直到医学博士毕业为止”。

“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我不能骗你、骗上帝、骗自己。”黄华麒居然拒绝了。要知道,在当时这种艰难岁月下,这是一个多么难逢难遇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但黄华麒于香港大学毕业时,美国神父却夸他:“你做得对。”

黄华麒犹记得做小贩的时候,在街边炸油角,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走鬼”,大家都拿着自己卖的东西逃跑,他当时年幼走得慢,摊档一下子被警员踢翻,血本无归。但奇怪的是,他回头一望,有几个摊主纹丝不动,淡淡定定继续做生意,警员视若无睹,他后来才明白,这是当时很普遍的“派鬼”。

中学、大学,黄华麒都是半工半读,自己要赚学费帮补家用,全家都咬紧牙关努力生计。“我到今天仍然很感激父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不断鼓励我,一定要读书,读到大学毕业,尽量多读书。”

他大学毕业后到香港广播电台(今香港电台),一边工作,一边还债。从此,日子慢慢地好起来。

(二)创作素材,源于周遭,潜心发掘民生世态

黄华麒幼年时摆摊遇到“走鬼”“派鬼”,让他印象深刻并思考:为什么社会这样不公平?他慢慢了解这叫“贪污”。所以,通过这些对生活的感受积累,后来通通在《狮子山下》节目里反映来。

“我当时不敢说《狮子山下》是代表什么精神,我只是想真实地反映那个年代的人,反映大家努力向上,互相扶持,逆境自强的那种状况。我们当时就是想尽心尽力描写社会各种民生问题,说真话,不偏不倚。吸毒、青年人的问题、父母对子女错误的管教方式、政府做得好不好等,我们一样批评,一样反映来,所以那种持平、公正、说良心话的精神,在我后来看来,也应是狮子山下的精神。”

上世纪70年代,由影星曾江出演的《祖母的祈祷》,源于真人真事,有黄华麒幼时恶劣生活环境的影子,后来黄华麒还拍了吸毒者、青年犯、离家出走并堕落风尘的少女,买不起校服的苦学生,小女孩舍身救人葬身在火海中,都是基于原型。

黄华麒与太太上世纪70年代拍摄于香港。

“半个世纪的影、视、播生涯,我领略到传播媒体的重要使命及影响力。媒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软实力的部分,它可以移风易俗,带领潮流。我的出道和成长,以香港电台和廉政公署的磨炼使我得着最多。”

2005年,黄华麒在北京视听纵横时,还拍了2004年西班牙烧鞋事件的纪录片。温州老板凭着现代化的机器和优良的管理将中国制造的鞋销往国外,却引发当地商家对华商心怀恨意。陈九松在国外受挫,欲回国东山再起又没有足够资本,与此同时,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一心想创造世界名牌,坚守国外市场。影片用这两条线索,平行交叉讲述中国鞋制造的高质量与低价格的两极现状,进而透视中国鞋业内幕,并由此罗列中国制造的发展过程。

“2009年我任香港广播处长时,我拍板并带领同事制作了《功夫传奇》。同事走进内地名山大川,寻找遁世高手,他们武功高强,潜心修炼,却鲜有人知。同事亲自去拜访,诚意说服他们上镜,结果收视率相当高。”

(三)猎头垂青,转战多处,命运由天亦由人

或许“是金子始终会发光”。黄华麒本来按平时的节奏工作生活,却被其他部门或猎头公司垂青,事业随之有了变化。

“1974年底,廉政公署每天打电话来,不停邀请我跳槽。反贪污是我觉得最迫切要做、值得做的工作,所以《狮子山下》走到高峰的时候,我也放下了它,投奔廉政公署肃贪倡廉的工作。”

1999年,猎头公司突然找到黄华麒,新加坡新传媒聘请行政总裁,负责电视电影制作。黄华麒说有兴趣,去面试了三次,结果被录取了。所以他转战去了新加坡。黄华麒后来在北京视听纵横那几年开创了新天地,也做得颇为开心,做到第四年即2007年,有猎头公司又找上门:“香港电台招聘广播处长,你有没有兴趣?”

“当时我在北京,看着猎头递过来的招聘广告,我第一反应说这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事。我当时已经65岁了,香港公务员60岁退休,况且我离开香港10多年,不知道香港电台的发展变化,所以就回绝说不必考虑了。”猎头竟然坚持,说:“黄先生,你有很强的资历,你应该尝试一下。”

“这样吧,我就不花费什么工夫了,你帮我填表,如果成功,我会多谢你,但我不相信有什么可能。”结果猎头帮忙报名、处理所有要做的文书工作。不久,黄华麒得到通知回香港面试。

“大家都可能记得那次招聘引起很多风波,又说要降低学历请处长,又说为什么不内部直升而要空降,香港电台内外都有很多不同意见。我也在这个风浪中空降下去。”最终,超龄的黄华麒被破格录取,从2008年8月起担任广播处长,至2011年2月约满离职。

(四)人生高光,亦有遗憾,有欢喜亦常有泪

上世纪60年代,是香港播音界的黄金时代。“大家很向往收音机广播出来的节目,听众很热情,忠于自己的偶像。我播到第二年,竟然有播音迷追随我,而且称我为‘播音王子’,这是很高兴的事。”

“我每天都收到大叠听众的信。那些信中,有文采相当好的。让我毕生难忘的一封信,里面一个字都没有,全是嘴唇印。哈哈。是一个很浪漫的播音迷寄给我的。”

“此外,工作间中会有人为当红的播音员煲汤,在播音室门外等候,让你润喉、滋补,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份很有满足感的工作。”

说到黄华麒的威水史,不得不提到曾创下高收视纪录的《狮子山下》。“70年代初,那是黑白、15分钟的节目。1974年,乘机将《狮子山下》变成30分钟的彩色节目。一转彩色,一播出,就取得破纪录的收视。到今时今日,你也很难找到75%市民同时收看同一个节目。”作为监制和导演,他写下了“香江不朽名句”。

黄华麒在甄选影视题材上,显然有其独特的眼光和敏锐力。2000年到新加坡星霖电影任主席时,拍板拍摄了电影《小孩不笨》。这是新加坡第一部本土制作的电影,而且能够走出国门,分销全世界。

此外,2004至2007年,他在北京视听纵横电视制作公司任总裁时,与探索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法国5台(France 5)及AVRO等合作。制作了高质素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且在全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及地区播映。这些片子包括:《中国的荷里活》《温州鞋》《望子成龙》等。

在事业生涯中,黄华麒认为此事是值得一提、颇有价值的事:其担任香港广播处长、香港电台台长期间,改良问责管治,提升节目制作水平,旨在提供客观、持平、准确的公共广播服务。2019年香港特区政府确认香港电台为香港的公共广播机构,解决了纠缠20多年的电台前途问题。香港特区政府又调拨资源给香港电台开设3个新数码频道及拟兴建新广播大厦。

迄今为止,黄华麒始终认为,香港电台成为香港的公共广播机构,与政府签了约章保证了编辑自主,但仍然是政府机构;财政、营运经费由政府负责。这是相当理想的结果。

另外,在廉政公署任职总宣传主任期间,黄华麒权充“开荒牛”,在消除大众对反贪的疑虑及鼓励大众举报贪污技巧上花心思,设计了一些朗朗上口、简单有力、一针见血的口号,上口入心,流行了几十年。

正如:“贪污伤天害理,有道理变无道理,轮到你都唔到你,有才干亦无碇企, 叫冤枉时鬼睬你”“我日捱夜捱搵两餐,你还在乞儿兜揦饭食!我要亲身去廉署告你”“举报贪污,堂堂正正,廉署保密,密密实实”等等。

廉政公署的不少案件是因一时贪念而抱憾终生,令人感慨。将这些实案改编为电视剧最能感动人心,正合适说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时在廉署提出改编剧集却并非一帆风顺,也是压力重重。

当时大家担忧的是:当事人会不会告你毁谤?廉署查案细节公诸于众是否适当?黄华麒团队要做很多工夫说服同事,又去请教律政司应该怎样做,最后在法、理、情兼顾下,于1975年拍成了《静默的革命》。幸亏此举成功破冰,将真实的案件改编成很好的剧集,大家建立了互信。

“初期我们只拍一些小案件,慢慢地廉政公署放手将大案给我们拍,所以后来接手的,包括导演许鞍华、林德禄都拍摄了很多大案。”黄华麒于1990年重返廉政公署时,拍了《廉政先锋》。他发现,将实案改编放松了很多,题材选择自由了,很多大案都可以用,而且戏剧性更浓厚,电视台也很愿意播放。廉政公署将实案改编的剧集流传至今。

上世纪80年代于廉政公署离职后,黄华麒追求创作的自由去拍电影,那个年代的电影业相当兴旺。十多年间他拍摄了多部每年十大卖座的电影:《出笼》《拍拖更》《林亚珍 ll》《交叉零旦》《最佳女婿》《异乡故事》等。

事业高光,亦有遗憾。当笔者问:“你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黄华麒说:“暂时没有最满意的,希望是下一部。”

黄华麒说起他的另一遗憾是:为事业拼搏之时,少了时间陪伴家人。父母、太太、孩子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角色,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不能兼顾到家庭。另外,2010年他的心脏装了5个支架,由此须更加注意健康问题。

黄华麒与太太2016年拍摄于凤凰古城。

(五)指引后代,发挥光热,鼓励创新无畏无惧

如今,黄华麒一儿一女已各自独立,他当上了外公,太太常伴左右,可享受天伦之乐。

年过八旬,黄华麒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我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就是想把毕生经验浓缩升华,用生动有趣的实例讲述给下一代,分析机遇和危机,帮其指引少走弯路。”

2023年2至3月,黄华麒在澳门科技大学开设了4期课堂:“创新路 从本土走到国际”“创意哪里来?”“讲好你的故事”“传媒管理”。为了在大学讲课,黄华麒努力提升自己普通话的水平,对他而言,这个难度不小,他生怕学生听不懂。

2023年3月,黄华麒在澳门科技大学讲课。

黄华麒(右)于2023年3月接受香港商报记者采访。

访问在澳门科技大学的校园餐厅进行,黄华麒和笔者边吃边聊,他点了一碗日本拉面,笔者要了一份隆江猪脚饭。笔者一口气吃完了,黄华麒只吃了一半。他说:“个子小,饭量也小,吃不了多少啊!”

饭间,他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位艺人:一位是周润发,从无线培训班到出名之后,一直很谦逊和气;一位是曾江,同我好齐心同德;一位是周星驰,他是个叻仔,有上进心,别的演员在休息聊天,他却在研究剧本,和导演探讨换个表情换句台词是否更妥。”

香港演员覃恩美(右)于2023年3月到澳科大听黄华麒的演讲。

谈到创作时,他主张:创作者多采风、多些生活体验,从生活中来、往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关心、爱心、同情心。同时故事应有主旨,也要有个性化的主要人物才构建故事桥段。

他说:“互联网的冲击下,传媒发生了变化。但各种传播平台仍然需要好的内容,内容为王不会过时。”他说:“未来10年国际形势复杂,中国人要坚强地面对。”

他继续说:“与我同辈的那些老友,比如:曾江、良鸣、Uncle Ray (郭利民)、陈浩才、钟伟明、顾嘉辉……一个个去世了,只剩下小弟我了。”

他还说:“我和太太商量好了,死后不要占地方设个坟墓,骨灰直接撒到海里,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墓志铭。但如果要我自己用几句话来概括我的一生,我希望是:‘历经磨炼、忠诚可信、勇于创新、屡创佳绩。’”

黄华麒简介



1942年出生于广州,幼时跟随父母作为新移民到了香港。中学就读香港圣保罗书院,24岁毕业于香港大学地理学系。


1966—1975年,在香港广播电台(今香港电台)任职节目主任、新闻报播员、实地评述员、主持人、监制等职务,被称为“播音王子”。开创电视部之后,其监制及导演的《狮子山下》系列成为全港收视最高节目。


1975—1976年,借调至廉政公署,担任总宣传主任。


1977—1990年,成为独立电影制作人,监制及执导15部影片,包括数部当年票房十大卖座之作,如:《出笼》《拍拖更》《林亚珍 ll》《交叉零旦》《最佳女婿》《异乡故事》等.


1999年,在亚视担任高级副总裁。


2000—2003年,担任新加坡新传媒制作(MediaCorp Studios)行政总裁、星霖电影(Raintree Pictures)主席、新传媒音乐(MediaCorp Music)主席。新传媒子公司星霖电影制作作品包括:《公元2000》《向左转,向右转》《小孩不笨》等。


2004—2007,北京视听纵横电视传媒创办人及行政总裁。与探索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法国5台(France 5)及AVRO等合作。制作高质素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在全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及地区播映。


2008—2011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广播处长、香港电台总台长、总编辑。

(原标题《<狮子山下>50余载精神未泯 八旬“播音王子”黄华麒 心系传媒前途》)

编辑 关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越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