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传来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首个重大成果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11-19 13:15
摘要

作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将助力科学家对来自太阳、超新星、大气和地球的中微子开展前沿研究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后的首个重大科研成果。

证实太阳中微子偏差的存在

在这轮实验中,科研人员深度分析了今年8月26日该装置正式运行到11月2日之间共59天的反应堆中微子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测量了两个振荡参数。据了解,这两个振荡参数既可以通过太阳中微子来测定,也可以通过核反应堆中微子来测定。此前,科学界用这两种方法的数据测量结果有大约1.5倍的标准偏差,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偏差”。此次江门中微子实验通过对核反应堆测量的太阳中微子参数,证实了这个偏差仍然存在,且测量精度相比以往国际上各类相关实验提高了1.5到1.8倍。通过这次江门中微子实验取得的成果表明,探测器达到了科学家们的设计要求,能够高效从事物理学研究。

最主要的科学目标是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微子的质量顺序

专家介绍,太阳中微子的振荡模式跟核反应堆中微子振荡模式是非常类似的。通过精度的提高,科研人员可以对太阳中微子的振荡有更好的了解,可以精确研究中微子整个振荡矩阵的所有参数,验证是不是只有三代中微子。历史上人类曾经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但是在后来的深入研究中,逐渐发现构成今天我们的世界的基本粒子包括6种夸克、6种轻子,其中轻子中有3种是中微子,即: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而江门中微子实验最主要的科学目标就是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从而为探索未知物理世界打开新窗口。

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历经十年艰辛历程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构想,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2021年12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开始了探测器在地下实验室的安装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安置于地下实验大厅44米深的水池中央。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作为主支撑结构,承载了包括35.4米直径的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两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两万五千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以及前端电子学、防磁线圈和隔光板等众多关键部件。遍布探测器内壁的光电倍增管协同工作,探测中微子与液闪相互作用产生的闪烁光,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未来升级后将解决诸多领域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

作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将助力科学家对来自太阳、超新星、大气和地球的中微子开展前沿研究。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后期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升级后,该装置将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从而解决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并深刻影响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