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峥嵘被“温峥嵘”拉黑,“我非我”的赛博困局如何破?

央视网
11-06 20:45
摘要

“我现在很难证明我是我。”演员温峥嵘的这句话,道出了AI滥用时代个体身份被架空的无助与荒诞。

“我现在很难证明我是我。”演员温峥嵘的这句话,道出了AI滥用时代个体身份被架空的无助与荒诞。

据报道,温峥嵘在拍戏期间意外发现,自己的形象被AI技术盗用,频繁“现身”于多个带货直播间。尽管她公开发布声明打假,强调只有一个正规账号,但冒用其形象的AI直播间不仅未收敛,反而愈演愈烈。有粉丝曾在一天内举报了18个仿冒账号,却仍追不上新账号冒出的速度。更令人咋舌的是,部分商家还同时伪造刘涛、张柏芝等多位明星的AI形象,制造“众星捧场”的虚假营销场面。

面对网络上汹涌的“AI温峥嵘大军”,真实的温峥嵘却陷入“孤军作战”的窘境。她曾进入一个仿冒直播间质问:“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结果反被对方拉黑禁言。

事实上,利用AI冒充名人“带货”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已故茶界泰斗被AI“复活”代言,到全红婵、李梓萌、张文宏等人的声音与形象被伪造用于直播,受害者名单不断拉长。据微信平台公告,仅今年1月就处置了1.2万条利用AI仿冒名人进行违规营销的内容。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AI侵权内容正呈现组织化、体系化的趋势。以温峥嵘遭遇为例,同一时段多个直播间使用相同话术推销不同商品,形成“批量生产、全网分发”的模式,堪称现实版“赛博鬼故事”。而“举报一起,又起一起”的维权困局,更令人深感不安。

从法律角度看,此类“赛博造假”行为涉嫌侵犯肖像权、姓名权,并构成虚假宣传。然而现实中,侵权与维权成本严重失衡。侵权者仅需一张照片、一台电脑,几十秒即可生成AI视频并广泛传播,还能通过删帖、换号等方式规避监管;而受害者却要面对海量侵权内容、高昂的鉴定成本以及漫长的投诉与司法程序。正如张文宏因找不到明确追责对象而放弃维权,全红婵家人因“告不过来”只能频繁辟谣,即便少数案件维权成功,也往往耗时一年以上。

在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任何人都可能面临“被AI”“被代言”的风险。虚拟形象顶着“我”的面孔,说出违背本人意愿的言论,身份的真实性与唯一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尚未针对AI换脸等生成式技术制定专门法律。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今年9月实施,要求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但技术规避手段仍层出不穷,监管识别能力也面临瓶颈。

在此背景下,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既是紧迫之举,也是长远之策。根据《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我国已明确推进人工智能相关立法。有必要尽快出台针对性强的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责边界。

当务之急,更要加大治理力度,对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实践中可结合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与刑事追责,形成治理合力。

此外,平台作为关键一环,有义务有责任严格落实AI内容标识规则,通过提高数字水印、实时监测等技术强化审核,对未明确标注的虚拟直播间实施限流或封禁;建立侵权账号黑名单共享库,打破“封一个号又起十个号”的恶性循环。普通用户也应增强对AI内容的辨别能力,对可疑内容主动通过12315或平台渠道举报。

技术仍在演进,新问题将不断涌现。面对“AI温峥嵘”大军,不能仅靠个体“孤军奋战”,而需法律、监管、平台与公众协同合作。归根结底,技术是工具,人才是目的。“技术为人服务”的宗旨不容颠覆,“证明我是我”这样的荒诞命题不能没完没了!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