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双星”佳绩 深圳两作品获第二十届群星奖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詹裕敏
11-04 20: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4日,“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举办,本届群星奖获奖名单同步揭晓。由深圳参与创作并演出的表演唱《追光》与群口快板《风火山》双双“摘星”,荣获这一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这也是深圳连续两届在该赛事中取得“双星”成绩。

含金量十足:深圳作品闪耀国家级舞台

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每三年举办一届。据了解,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数量与质量均有明显提升,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群众文艺工作者参评,174个作品(团队)入围终评,最终60个作品(团队)获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

深圳共有四个作品入围终评,占全省入围总数近半。最终,由深圳市文化馆、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联合打造的表演唱《追光》,以及由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东莞松山湖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局共同打造的群口快板《风火山》成功获奖。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自2016年第十七届群星奖开始,评选奖项大幅缩减,获奖难度明显增加。而表演唱《追光》的获奖,是制度改革近10年来,广东省在群星奖音乐类项目中首度“摘星”。

表演唱《追光》宣传照

精雕细琢:匠心打造时代精品

据了解,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更加紧扣时代脉搏、深刻描绘现实生活,而深圳两部获奖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表演唱《追光》以“夸父逐日”神话为灵感,融入说唱、蓝调与广东传统音律,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奋斗赞歌。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吴宏表示,其创作初衷在于将深圳“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作品。深圳市文化馆特聘专才、一级作曲周曼丽则强调,其创作追求“唯一的、不可复制的音乐语言”。该作品自2022年以《逐日》为名开始筹备,历经多次修改与舞台锤炼,2023年获得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金奖,并曾受邀参加2023年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成果展演、“百年匠心·湾区扬帆”2025年深圳职工“五一”文艺展演等市级活动。

群口快板《风火山》的创作则源于一次偶然的触动。创作者姜力琳在观看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纪录片片段之后,被风火山隧道施工中“氧气薄得像纸,说话都得攒着劲儿,但没人想过放弃”的故事所震撼,并决定以群口快板形式将其再现。作品历时半年多的创作与打磨,采用四幕结构,角色语言力求贴近人物设定,最终呈现了建设者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

群口快板《风火山》宣传照

机制赋能:厚植群众文艺沃土

深圳何以连续两届“双星”闪耀?这离不开多年来打造的群众文艺创作长效机制。

在深圳市文化馆统筹下,全市已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群众文化精品创作选拔网络,并形成“主题共议、项目共推、人才共用”的协作机制,跨区域合作成为常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追光》为例,演员经过两轮全市选拔,形成了融合行业精英与业余爱好者的演出阵容。

记者从市文化馆了解到,针对本届赛事,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文化馆及区文化部门,以“共建共享”模式集结优质资源。《追光》由市区两级三家单位联合打造,通过协同解决了场地、编导、辅导、演员等关键需求。

文艺精品的核心是人。深圳将人才培养作为涵养群众文艺发展的“活水源头”:依托“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孵化优秀作品与团队;通过引进周曼丽等专家,强化专业指导力量;定期举办“知行大讲堂”等培训,邀请艺术家、教育家开展专题指导,提升全市文艺工作者创演水平,为这座城市积蓄文艺力量。

(图片由深圳市文化馆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詹裕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