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重塑绿色未来?答案尽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

读特记者 严偲偲
10-23 16:3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论坛将于10月28日-29日举办。

在“双碳”目标绘就的宏伟蓝图指引下,深圳正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作为绿色城市的年度盛会,每年举办的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已然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绿色发展的关键风向标。10月28日至29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将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

论坛亮点抢先看:“AI+绿色”

本届论坛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以“AI赋能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采用“1+6”模式,举办1场开幕式和6个板块共14场活动,聚焦AI+新能源、AI+绿色建筑、AI+交通、AI+碳管理等前沿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城市绿色转型的新引擎。

开幕式将聚焦“AI+绿色”双核引擎,设置“重大发布-技术破壁-规则博弈-气候共建”四个环节。其中,战略发布环节将举行“2025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及“ESG实践先锋企业典型案例颁奖仪式”,重点推介一批融合AI技术的创新案例与优秀实践,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绿色实践“回头看”:26个“深圳方案”

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作为国家级国际平台,不仅汇聚前沿智慧,更推动了一批又一批可落地、可复制的绿色实践。自2022年起,论坛评选出26个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覆盖能源、建筑、工业、交通、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圳方案”。以下为其中的经典实践案例。

智慧建筑“会呼吸”,减碳技术引领未来

安托山总部大厦集成了全球80%的减碳技术,并实现20%的技术创新,如双层光伏幕墙技术等,为建筑领域的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示范。

低碳城核心区未来大厦的外立面被光伏板与垂直森林巧妙覆盖,光储直柔供电系统实现建筑能源高效转换,为光储直柔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成功范式。

未来大厦。

达实智能大厦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低碳运营,让“碳中和”变得可视化、可体验。截至2025年4月,达实智能大厦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以整体建筑为单位的碳中和。

天健云途·创智中心则通过“能源驾驶舱”实现了园区用能的智能调控,成为全国产业园区绿色管理的示范样本,为产业园区的高效节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产业升级与交通创新:构建绿色生产力新引擎

在产业升级方面,百旺信智算中心通过液冷技术年减碳3万吨,展现了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

华润三九观澜基地近零碳园区绿电自用率达92.9%,并通过节能改造、AI智能系统,三年实现区域碳排放总量下降41%,为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树立了榜样。

龙岗与南山能源生态园别出心裁,让垃圾焚烧厂变身“城市景点”,让市民直观体验“变废为能”的神奇过程,提高了市民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

与水为邻,还绿于民。福田水质净化厂创新采用“双层半地下”结构,打造“屋内水厂、屋顶球场”的全国首创模式,屋顶建成7.6万平方米足球公园,实现“见缝插绿”和物尽其用。

福田水质净化厂。

在碳捕集领域,华润电力深汕公司建设的CCUS示范项目作为“捕碳高手”,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2万吨,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生产干冰及推动微藻固碳,真正做到点“碳”成金。

在交通领域,深圳同样亮点纷呈。深圳北站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均发电量约330万度,年均减碳量约1400吨,为城市交通提供了清洁可靠的能源支持。

印力海梁新能源汽车超充中心“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的难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绿色金融与教育:让理念生根发芽

在2013年首届论坛上,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率先启动,中国第一笔碳市场交易达成,深圳绿交所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它创下国内碳金融“七项第一”,流动率多年居全国首位,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同时,锦田小学与罗湖怡景幼儿园的“低碳课堂”则让“双碳”理念在孩子心中萌芽,通过孩子们的影响力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形成了良好的绿色教育氛围,让绿色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锦田小学。

从“盆景”到“风景”:深圳交出亮眼低碳答卷

从会“发电”的建筑,到新能源汽车“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体验;从绿色园区到低碳校园,26个示范基地共同绘就了深圳的低碳版图。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以示范基地为桥梁,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单个项目的“盆景”变成了全民共享的“风景”,向世界展示了深圳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坚定决心。

自2013年创办以来,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与,成为展示我国落实“双碳”行动、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国际平台。自2015年开始,论坛致力于推动绿色技术落地,成就产业价值。今年,论坛将继续举办绿色低碳技术路演及项目配对会,打造技术、项目与资本的“绿色对接场”,为全球绿色产业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文中配图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张铃佳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赵偲容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记者 严偲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