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丨读懂院士候选名单里的“深圳密码”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08-22 11: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深圳共有11人入选。这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体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深圳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阅。

观察这份名单的构成,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入选者不仅有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领军学者,也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骨干力量,更有比亚迪、华大等创新企业的核心技术带头人。这种来自产学研不同领域、多元并进的格局,深刻昭示了深圳创新生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说明深圳的人才引育,已经构建出一个能够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各类人才都能脱颖而出的全链条、立体化体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名单中出现了“80后”科学家的身影,而多位候选人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新兴高校与机构,同样朝气蓬勃。这种“新面孔”与“新机构”的涌现,充分展现了深圳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与发展显著成效。近年来,深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以灵活高效的机制、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体系和充分的自主权,为顶尖人才营造了潜心治学、勇于探索的优良环境。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制度供给,使得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向科学高峰发起冲击,也让新型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得以在短时间内积蓄起磅礴的科研势能。

企业科研人员入选院士候选人名单,更是深圳创新特质的鲜明体现。企业工程师、科学家们扎根于产业一线,直面市场最激烈的竞争和最前沿的技术挑战,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取得了关键性、创造性的重大贡献。这充分说明,在深圳,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需求方和应用方,更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科研组织的主体。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赋予了深圳科技创新最持久的生命力和转化效率,让学术殿堂的荣誉与产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这份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是深圳持续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所收获的阶段性硕果,折射出这座城市对人才价值的高度尊重、对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体制机制改革的坚定决心。展望未来,随着深圳人才“引力场”效应持续增强,一个结构更优、活力更足、贡献更大的高水平人才雁阵加速形成,必将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深圳力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