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深圳的雨来得快、下得猛,考验着城市的安全韧性。排水防涝绝非“临时抱佛脚”,而是一项必须全局谋划、久久为功的系统活。
“面子”与“里子”的关系首先要算得清。道路平整、绿化美观是“面子”,地下管网畅通、泵站高效运转是“里子”。如果只重“面子”轻“里子”,一遇暴雨,“颜值”瞬间全无。唯有把管网改造、雨水调蓄、泵站升级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推进,才能让城市“表里如一”。
系统思维讲究协同共治。无论是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还是相邻的城市,都是防汛共同体。只有建立跨区、跨市的流域协同应急机制,实现雨情共享、闸坝联调、应急联动,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让洪水“分得开、排得出、走得快”。
最关键的一条,要将功夫下在平时。唯有平时准备充分,“战时”才能有序平稳。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景观工程,而是韧性工程。“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是在平时增强弹性,智慧监测和数字孪生则能在战时精准调度。
排水防涝是城市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以系统思维下足“绣花”功夫,我们的城市才能经得起大风大雨,守得住万家安澜。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