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很多企业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让客户参与进来。社会治理也是此理,需要公众广泛参与。
问需是起点。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干部忙得团团转,群众站在旁边看”的现象?症结在于单向管理思维作祟。何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如何让群众满意?要从群众的切身需要来考量。为此,要到群众意见较多、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和群众拉家常,不论喜的、忧的,顺耳的、逆耳的,认真听、全面听,真实准确了解群众愿望。如此,方能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纳计方见真章。基层是智慧的沃土,群众是真正的老师。“土办法”可以转化为“金点子”,家长里短的“小声音”,恰是政策精准落地的“导航仪”。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鲜活经验,文件中读不到,会场中听不到,办公室里也想不到。党员干部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上门求教,才能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号找到化解之招、破解之策。
民意如泉,掘之愈深;民智似火,聚之愈明。渠道下沉,让民意“找得到门”;技术赋能,使参与“触手可及”;制度托底,为热情保驾护航。当“替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社会治理就会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交响。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