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驴”承载着市井烟火,也丈量着治理精度。
深圳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全国虽不算最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压力小、标准可以低。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管好电动自行车这件事上,深圳也理应积极作为,拿出好做法。
当务之急,是要聚焦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通行”与“停放”两大核心环节,精准发力。
形成“车有道、人守规”的良好秩序,“小电驴”才能跑得更稳、更畅。应进一步完善非机动车道建设,优化交通信号设置,让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有规可循”,切实保障“小电驴”的通行权利。同时,还须加强对骑行者的交通安全教育,杜绝闯红灯、逆行等危险行为。
坚持疏堵结合,让“小电驴”停得有序安全。“一位难求”与“乱停乱放”是一体两面。要想彻底告别“乱生险、乱生乱”的问题,在立好“堵”的规矩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地在地铁口、商圈、社区等关键节点增划、增设专门停放区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引导规范停放。
管好“小电驴”,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将安全嵌入社会治理基因。“全链条”协同、多元共治,才能让疾驰的“小电驴”稳驶在法治轨道,让“便利”与“安全”并辔而行。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