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幼童相继感染罕见“食脑虫”,病情危急,#男童打水仗后发烧感染食脑虫#等多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据了解,一名男童的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称孩子6月16日在幼儿园打水仗后,第二天开始持续发烧,多家医院检查后一直没有查到病因。6月30日,男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通过腰穿脑积液的检查,检查出来狒狒巴拉姆阿米巴原虫(食脑虫)。
此前,也有另一位家长发帖称带5岁女儿游泳和泡温泉后感染“食脑虫”。帖子称,她在6月7日和6月14日带孩子游泳和泡温泉,6月22日孩子出现头痛低热呕吐,6月23日住进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6月24日孩子转院入住PICU,插管上了呼吸机,6月27日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食脑虫)。7月1日,家长更新动态称,孩子仍在住院治疗。
“食脑虫”是什么?
食脑虫其实是指阿米巴原虫(变形虫“Amoeba”的中文译音),它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有多个分支,其中比较致病的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和狒狒巴拉姆阿米巴。
福氏耐格里虫的三种形态 来源:wiki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冲进鼻腔,可沿着嗅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进展飞快。
狒狒巴拉姆阿米巴: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病程更长。
棘阿米巴: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攻击大脑。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脑虫”感染遍布全球各地,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比利时、捷克、泰国以及南美洲、非洲等地均有报道。
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食脑虫”的早期症状像普通脑膜炎——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很容易被当成细菌或病毒感染。
随着疾病进展,神经组织受累,患者可出现癫痫、幻觉、颈部僵直、畏光、昏迷。
初期的症状出现之后,病程随即在未来3到7天内加速发展,死亡通常在初期的症状出现之后的7到14天内来临。如果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 95%以上。
大家可能因该疾病的高病死率产生担忧,但是我们无需对此过于恐慌。因为这种病发病率极低,我国每年发病只有数例,而且也有成功治愈的案例,并不能算不治之症。
此外,该虫只能通过人接触环境中的病原体感染,无法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也无需担心这种病在人群中扩散。
“食脑虫”一般在哪生存?
资料显示,阿米巴原虫不需要宿主,可以自由栖息在土壤、水中。
有研究显示,食脑虫的滋养体非常顽强。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其在pH值6.0~6.5(弱酸性)、温度35℃~37℃的环境中,生长最快;在37℃蒸馏水中变成鞭毛体后,还能运动2~6小时;最多能够耐受46℃的高温。在4℃的环境下,包囊能存活至少12个月,还能保持变成滋养体状态时感染人体的能力。
在温暖的湖泊、河流、地热温泉、工业设备中排出的废水、含氯制剂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热水器等水源以及潮湿的土壤中均可能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存在。
夏天到了
很多孩子会去游泳
应该怎么避免被感染?
1.避免温暖淡水呛进鼻子:夏天在湖泊、温泉、河道、戏水池潜水、跳水,鼻腔被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
2.避免自来水直接洗鼻:有人用洗鼻壶冲鼻,如果水没煮沸或消毒,就给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开了后门。
3.避免戴隐形眼镜遇生水:棘阿米巴最爱脏水配隐形眼镜,严重可导致角膜溃烂甚至失明。
4.避免皮肤伤口接触湿土或浑水:尤其是园艺、摸泥、养花时,巴拉姆希阿米巴可能从小裂口潜入。
预防感染注意3点!
1.到正规的游泳池去游泳,不要进行野外“野泳”。
2.游泳运动时应避免潜水、跳水或在水中憋气等易造成鼻腔进水的活动。
3.如果近期在温水中游泳玩耍后出现发烧、头疼、颈部僵硬和呕吐的现象应及时就医。
(来源:湖北日报微信号、中国新闻网、华山感染微信号、微博)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