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要打好政策组合拳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理论特刊

齐昊 高新远
04-28 10: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坚持扩大内需


提要


要充分认识消费对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消费与国民经济其他环节的有机联系,坚持系统思维,打好短期、中期、长期政策组合拳,稳步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充分认识消费对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消费与国民经济其他环节的有机联系,坚持系统思维,打好短期、中期、长期政策组合拳,稳步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供坚实保障。

● 扩大消费势在必行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构成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社会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决定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能否顺利实现。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又是消费的主体。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影响,一旦上升就很难下降,因此,消费是国民经济总需求中最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在去年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中,有2.2个百分点是消费拉动的。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消费增长动力还需增强,必须大力提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消费环节处于所有产业链末端,消费的增长可以沿着产业链产生乘数效应,激发产业链增长动能。消费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者要不断通过工艺创新显著降低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扩大消费者群体;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需要,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引领生产、生产促进消费,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产业体系的升级发展。随着生产方式的迭代发展,消费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催化产业升级。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为例,许多生产商采用“反向定制”模式,在消费端获取用户数据和偏好,根据用户需求对供应链、装配线进行改造,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显著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消费是民生福祉的“温度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扩大消费可以稳定经济增长,也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但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消费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民生温度”。当前,我国消费领域正处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城乡、区域、收入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仍有差距,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必须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把握促进消费的关键点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增加9.22万亿元,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完善社保制度能有效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扩大社保覆盖面,通过制度性托底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树立消费信心,激活消费市场。

稳定资产价格预期。短期内居民的消费倾向受到财富效应的显著影响。其一,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壮大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股市运行韧性。其二,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做好金融市场的风险监测预警与处置工作,确保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持续健康。

形成“就业-收入-消费”良性循环。居民消费能力取决于居民收入,居民收入主要来自就业。必须加大稳就业的政策力度,扩大以工代赈等支持,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当前,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引导新型通用技术的应用方式朝着有利于人机协作的方向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使新技术服务于人。

注重投资的“增长启动器”功能。投资与消费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投资会引起就业的增加,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启动经济增长过程。要促进投资保持合理增速、提高投资效益,尤其要大力推动就业效应明显的投资,有效放大投资对就业、收入及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加强财政和金融的配合,支持“两重”项目,加强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加强数字时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数字消费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消费模式,电商平台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消费的重要微观组织。平台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复杂性。必须构建政府、平台、社会共治的长效机制,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数字消费纠纷解决体系,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要聚焦民生关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注重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切实提高监管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时效性。

发展服务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是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服务消费潜力亟待释放。进入数字时代,服务消费已成为产生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领域。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正通过数据要素的全流程渗透重塑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发展智能工厂、远程运维、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推动社会消费模式不断升级。要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释放银发经济潜力,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多种形式养老托育服务。要推动购物、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加强供给能力,提升服务专业化程度。要以技术创新和场景创新扩大文体旅游消费,创新培育“智能+体验”消费场景,打造沉浸式消费新体验。

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升供给质量。从长期看,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升生产力,带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升级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型技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推动生产方式变革。要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通用型技术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供给水平。要利用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创新消费业态、模式、场景,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深度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提升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供给质量。要大力发展AI手机、AI平板、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终端,推动消费电子产品迭代升级。要推动智能家居家电产品互联互通,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动智能驾驶提升发展质量。要抓住具身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新契机,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要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让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从衣食住行用多方面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带头人项目(重点项目)(24DTR022)阶段性成果】

(齐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新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齐昊 高新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